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陆云泉:站在教育迭代的节点上办教育

更新 2021-11-09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陆云泉,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管理学博士, 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校长。先后在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无锡市辅仁高 级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北京理工大学 附属中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2015 年 4 月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工委副书记, 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2018 年 9 月至 今任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 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获“全 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海淀区 政协常委,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

北京一零一中学位于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一隅。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其选定校址,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校名,意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里,一年四季美不胜收。春始,道路旁梨花、桃花吐蕊怒放;仲夏,湖面上荷花擎举;秋日,梧桐下书声琅琅;冬至,雪中松柏傲然而立。两年前,陆云泉接任一零一中学的校长一职,再次与这所美丽的校园朝夕相伴,他把全部的教育情怀都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投入到办学实践中。

 

要扎根中国大地办自信的基础教育

2005年,特级教师陆云泉由无锡北上,选择一零一中学作为到京任教的第一所学校。而内心始终无法割舍的一线教育情结,令他在阔别此地八载后主动回归。接任校长一职的陆云泉并不急着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上一任校长郭涵在办学时极少谈教育的创新,她常常提‘守正出新’,我深以为然”。面对采访,陆云泉没有从个人经历谈起,而是向记者讲述了一零一中的校史。

陆云泉认为,有厚重历史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应因校长的更替而轻易改变,办学首先要做的是传承。陆云泉守正的底气正是源于对一零一中办学传统的自信。“一零一中学1946年由中国共产党创办于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是1949年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一零一中学的校史石上红色路线曲折蜿蜒,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了学校血脉。牢记党的光荣历史、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守正’。”陆云泉说。

教育不需要暴风骤雨的改革,而是要让土壤下的根茎抓得更深更实。陆云泉认为,现在有些人的眼睛盯着教育的不足,将中国的基础教育批得一无是处。“办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自信。在全球开放的环境下,对中国的基础教育要客观评价,要相信我们能够对标国际办出一流的名校。”陆云泉很坚定。

 

陆云泉:站在教育迭代的节点上办教育

 

一零一的教育底色是红色的,一代代教育人创造和积淀的育人精神,也在一代代校长的办学实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建校初期,学校就明确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尤其强调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办学实践。20世纪50年代,学生到汽车修理厂、煤矿、工地、牛圈参与生产劳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这种育人模式培养了学生乐观自信的性格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施光南是一零一中学57届校友,他在给母校的信中写道:“我是在中学确立搞音乐志向的,学校的文艺社团给了我很多影响。在一零一的实践教育增强了我作曲的信心,因此走上了作曲的道路。”提及一零一中的校友,陆云泉神情难掩骄傲。74年过去了,这里走出了四万多名毕业生,涌现了大批学者、科学家、艺术家、社会管理者和军队高级将领。学校将劳动教育延续至今,将实践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培养大气、大雅、大才的学生。

 

教育治理要目中有“人”

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梳理陆云泉36年的教育职业生涯,从南到北,从教、从政、治校的身份在履历上反复叠加。这也使得陆云泉能站在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来看教育治理。在他看来,企业的管理思路可以为教育治理打开另一扇窗。“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目中有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标是客户,学校治理一定是‘学生为本’。因此,办学时要在‘人’上花更多的心思,切不可怎么方便怎么来,图省事一刀切。”陆云泉说。

在他心里,无论为教育投入多少,只要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都是值得的。陆云泉笑言,从厕所的干净与否、食堂的饭好不好吃就可窥见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基于此,在办学的过程中,陆云泉时刻想着师生的体验和获得。校园不仅要栽满花木,开放草坪,让学生尽情地玩耍,触摸自然之美;还要种下能结果的树,让学生们感受秋收的喜悦。

 

陆云泉:站在教育迭代的节点上办教育

 

陆云泉认为,校长的专业程度代表了一所学校的治理水平,但现实中,校长通常从任课老师起步,成长路径靠自己逐步摸索,然而教学水平并不能体现办学能力,只懂管理却对教育教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当不好校长。在陆云泉眼中,既在某个方面是“教育家”,还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才是好校长。他感叹,基础教育领域里,这样的好校长远远比好老师难找。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水区,然而对“人财物”的限制,仍然令诸多校长感到办学“束手束脚”。陆云泉表示,学校不是政府部门中的一个机构,它是独立的,是教育最基础的“细胞”。要从根本上破除制度瓶颈,给校长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从而激发校长和学校的创造性和活力。学校治理如同求医问药,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一校一方”,而不是一剂“通用方”包治天下。

2019年5月,一零一中的K12教育集团成立。在首届集团年会上,陆云泉深刻地指出:“整个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全世界的学校正在进化,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迭代,就会错过一个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如何进化,阔步迈出“百尺竿头”?关键是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待。陆云泉认为,要从制度这一根本入手,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为此,一零一中破除传统的校长中心化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学校集团化管理制度,组建“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教学中心、国际教育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六大管理中心,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架构,从集团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师资调配、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学生培养六个维度实现“一体化”办学。教育集团中有优质校、普通校甚至边远地区的薄弱校,“六个中心”的顶层设计、优化的管理架构保证了全教育集团“一盘棋”,让每一所学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同时,陆云泉强调要“各美其美”——各个校区都要有执行校长或者法人校长,保持独立办学的个性。

陆云泉认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要根植于全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心中,凝聚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他告诉记者,六大中心的主任由6个校级干部担任,统筹调配各校区资源,各个校区有执行校长或法人校长。六大中心主任及各校区校长共同组成校务委员会,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各管理中心每周开一次行政会。以微观民主凝聚学校教育形态扎实推进教干团队建设。

在学生管理方面,陆云泉认为,治理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而是以平等和尊重唤起学生的认同。学校成立了校学生会,作为沟通校方和学生的直接渠道。每学期的校长接待日,学生代表与校领导围桌而坐,当面对学校各项事务“发问”。记者发现,在关乎一零一中的每一件事情上,都有学生的身影,如票选校服款式、为羊驼征名……在一零一中,近百个学生艺术社团纳新、发展以及各类大型活动全部由学生一手操办。对学校建设的深度参与,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们关心“家事”,更心系“国事”“天下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盈校园,并在广阔的社会田野上萌芽。陆云泉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模拟政协活动上,学生们一份份源于生活、基于调研的提案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案还被陆云泉带到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会议现场。一份有关建立高中生职业体验基地建议的提案在正式立案后,得到了海淀教委的答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也成了社会改善的建设性力量。

 

在“生态·智慧”的环境中唤醒生命

 

校园的一花一木在廓大的空间中与师生畅快呼吸,滋养着生命的勃发和精神天地的葱茏。陆云泉认为,人的学养和环境息息相关,在校园的生态环境之外,还有课堂的生态环境。课堂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兼具生态和智慧双重属性。课堂的生态属性是尊重、唤醒、激励和发展生命,课堂要营造一个生命自觉投入学习的生态环境,师生彼此尊重,自由和谐,圆融共生。

陆云泉的发言中常常出现“智慧”一词。他认为,中国的汉字很有深意,生活中,人们常夸孩子“聪明”但很少说“智慧”,评价某钻空子、走捷径的孩子是“小聪明”。陆云泉更在意培养学生的头脑智慧和宏大格局。课堂的智慧属性是要求课堂要激发个体生命潜能,唤醒生命智慧,提升思维品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健全人格。为此,一零一中学开展了指向生态·智慧课堂的学科模型建构,形成每门学科的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和生命场四个场域。通过课程,塑造学生的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

“智慧”放大了学生的格局,也提升了教育的格局。当教育界还在如火如荼地讨论智能时代、未来教育等命题时,在陆云泉引领下,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生态智慧教育蓝图正在一零一中学逐步变为现实。陆云泉认为,社会产品已从大众化、标准化走向私人订制,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学生之间差异很大,不可一把标尺衡量所有人,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此,教育要和技术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可供选择的、更加个性化的教育产品。同时,他强调,智慧校园的远景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下教育永远不可能被取代,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同伴和外界环境在教育中不可或缺。

陆云泉认为,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不是均衡而是优质,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在公平均衡的前提下,要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脱颖而出。陆云泉将眼光向外,他看到,整个社会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因此学校不应成为封闭的象牙塔。他向高校科研院所伸出橄榄枝,北京理工大学“创新实践基地”落户一零一中,与同济大学合作“苗圃计划”……对陆云泉来说,社会力量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基础教育开展科研项目不是装点学校门面,更不是往学生履历上贴金,其根本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成志向。

 

陆云泉:站在教育迭代的节点上办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才能不断涌现。在此思想引领下,旨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英才学院”横空出世。英才学院由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创建实验室,采取“团队带团队”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构成打破学生年级、学段、学习时间段等区分,根据不同水平重新组合,依据特色单元重新划分。集团内小学生有机会直接参加初中生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兴趣小组,而初中生也可以通过申请和考核加入到高中生的团队中。

人才培养的思路要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也要更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名校、高学历学生就业时选择中小学教师,给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陆云泉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他指出,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培养有缺陷。他进一步解释道,新教师具备很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但需要从老教师身上汲取教学经验。不过,讲台下听课的学生已经从“八零后”“九零后”过渡到“零零后”“零五后”互联网原住民,老教师需要也加强学习,升级教学经验。

在新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上,陆云泉从“三喻文化”中得到启发。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三喻文化”,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的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的后喻文化,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的同喻文化。一零一中学改进了传统“师带徒”模式,让老教师、同辈教师及后辈教师在一个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名师带领青年骨干教师,并吸收优秀职初教师,共同组成项目组,围绕项目组确定的主题开展为期1-2年的研究。团队中前辈引领,同辈互助,后辈反哺。同时,吸收学生力量与老师共同开展课题,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陆云泉:站在教育迭代的节点上办教育

 

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多层次提升,中青年教师发展势头强劲,又激发了老教师的求知欲,打破了他们的职业倦怠。一次会议结束后,陆云泉收到了一条信息,一位50多岁的政治教师写道:“我本想等个几年就退休。一看到咱们学校的青年教师都这么优秀,还很有想法,我还能继续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干下去。”

真实的教育,外在生动却不躁动,而内在往往是沉静有力的。在一零一中学,似乎每个角落都蕴含着这样安静的教育力量。陆云泉坚信,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因此,这里的一切生命都得以自由、朝气蓬勃地向阳而生。岁月江河,时间奔涌,他从容前行,回应着教育本真的呼唤。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