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李政涛:新时代的教育转型,需要千百万站在一线的“筑路者”

更新 2021-12-13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道路和灯光’,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未来的新时代教育发展之路,一定是荆棘密布的,被各种迷云笼罩,所以特别需要光芒照耀。”

©The 8th Educational Innovation Conference of China

        “新时代的教育转型,需要千百万站在一线的‘筑路者’”,当我提出这么一个命题的时候,它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不仅提出了一个观点,而且发出一种呼求,也是一种期待,它们来自于如下追问和我的解答。

01 第一重追问:时代是什么?

        时代是什么?我一直在引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在临去世之前对自我人生的追问,这些追问都和时代有关。他怎么问?他说:我这一生是不是读得懂时代?是不是跟得上时代?是不是对得起我所经历的这个伟大的时代?

        这三重对世界的追问,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些追问不仅是对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所有在世的特别是咱们这些教育者都需要这么追问。

        时代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时代是一条道路。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我们正在经历的智能时代,都是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不同的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

        同时, 时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处在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和处在如今智能时代的我们,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像现在,谁离得开手机,谁离得开网络,谁离得开电脑?这些以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方式的独特烙印。

        正因如此,当我们站在不同的时代,就是站在不同的道路,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同时体验走在不同道路上的“生活滋味”。不同时代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不同的生活的滋味。

02 第二重追问:时代从何而来?

        时代是怎么来的?在我看来,时代不是被动降临的,而是人类主动奋斗出来的,创造出来和铸造出来的。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降临是无法自主选择的,当我们降临在这个时代的时候,就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建构,参与了这个时代道路的筑造。每个人都是所处时代的筑路者、筑造者。

        所有人类经历的时代都不是已成之路,都不是静态之路,而是将成之路、动态之路,是时代中的全体人类,包括我们大家共同筑造出来的道路。

李政涛:新时代的教育转型,需要千百万站在一线的“筑路者”

03 第三重追问:这是什么样的教育新时代?

        怎样去把握新时代在教育领域的独特?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我们都生逢其中。极其有幸,我们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在哪里?所有伟大时代的标志都和一个词有关,那就是“转型”。真正的大时代都在经历伟大的转型,都是从旧时代的路口,转入新时代的入口,是从一条道路走向另一条道路,另一条全新的道路。

        我们经历了这个伟大时代的转型,发生了什么?转向何处?在我看来, 这是“以技术为视野,转向智能教育的新时代”,这也是“以质量为视野,转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它还是一个“以减负为视野,转向‘双减’教育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未来的教育要走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体系”一词很重要,我们不仅要关注高质量教育的内涵标准和实现路径,更要关注后面跟着的体系。它意味着未来中国的高质量教育,不是点状的、碎片化的、局部的高质量,或是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某一维度、某一局部的高质量,它是一个全局意义上、整体意义上、体系意义上的高质量。

        它也意味着,未来教育的新时代一定要改造原有教育的旧体系,走向教育的新体系,是一个体系层次上的更新换代,是体系意义上的大转型。

        “双减”政策出来后,给未来中国教育指明了新方向,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新挑战。它带来了中国教育未来要攀登的新山顶,我们所有人都是攀登者。所有这些转型,每一条新的道路的筑造都非常复杂,异常艰难,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各式各样的困难,都是对所有教育人的大挑战。

0第四重追问:筑造中国教育的大时代之路,需要什么样的筑路者?

        筑造中国教育的大时代之路,需要什么样的筑路者?我认为始终站在一线的教师们是最关键的筑路者。现在新的政策有了、新的理念也有了,最终要靠咱们一线教师把它造出来,把它建出来。我心目当中,理想的新时代的教育筑路者,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

  • • 一边筑路,一边学习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应该是一边筑路,一边学习的人。只有教师会学习,学生才会学习,教师学习好,学生才能学习好。

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认同北京史家胡同集团王欢校长的观点,“只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才能天天向上,只有教师好好学习,教育才能天天向上”。教师是干什么的,天天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爱学习、会学习的人,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这个学习不是短暂的或是片刻的,不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在某一个培训班、研修班上发生的,这样的学习要绵延、贯穿人的一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有一句感动无数教师的话,“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老师,终生都在学习怎么做一个好老师。”只有终身学习的教师,才会有终身学习的学生,只有终身学习的教师,才会实现终身学习社会这个目标,才会实现终身学习的教育。

  • • 一边筑路,一边想象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还是一边筑路,一边想象的人。教师的想象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它和艺术家的想象,和社会学家的想象,和自然科学的想象,和不同职业的人的想象不同在哪里?

        教师的想象力是对生命成长的想象。我们所教的学生将来会走哪里去?他的人生目标在什么地方,他的成长路径、方向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他走到生命的哪个阶段、哪个台阶、哪个山顶、哪处风景上去……这需要有教师对生命成长的想象

        既然我们是育人者,就要在“育什么人”上有相关的想象力。这个想象也是对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教育教学的想象。这是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充满无限可能,所以才会有同课异构,才会有同一门课程、同一个教学内容,面对同一样的学生,却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育教学结果都跟想象有关。

李政涛:新时代的教育转型,需要千百万站在一线的“筑路者”

  • • 一边筑路,一边反思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也应该是一边筑路,一边反思的人。反思对教学成长至关重要。杜威有一个关键性的核心观点,“教师可以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天天在忙于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人,第二类人是还能不断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的人”。只有对自身经验有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发展。没有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的教师,一定成不了好教师。

        所以,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成为好教师的“密码”。

  • • 一边筑路,一边重建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还应该是一边筑路,一边重建的人。在我看来,包括教师在内,所有生命成长的历程,从来都是持续重建自我的历程。因此,学校要让教师发展有一个秘诀,让教师不断地经历一个持续重建的过程。

        例如,周一到学校听老师上一堂研究课,提改进建议;周三再到同样的学校听同样的教师上重建课,把上次教研活动大家提的问题和建议化到重建课去;周五,再到同一所学校听同样的教师上二度重建课,让教师经历一个持续重建自我的历程。

        这个过程对教师的发展极其有帮助。当下,没有什么比重建教师的自我更紧迫的事情。

        重建和反思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反思的重建是空洞的,没有重建的反思更是空洞的。最终重建,是重建教师自我。我当年写了一本书叫《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初心很明确,教师是塑造,是培育,是建构儿童的精神宇宙的人,我们自己的精神宇宙,自我的精神世界有活力吗?我们的精神边界是在不断地拓展,不断地生长吗?只有教师的精神宇宙、精神世界延绵不绝,才能让学生,让儿童,让孩子的精神生命成长延绵不绝。

        所以,教师自我重建尤其关键。最终所有的学习,所有的反思都要落到自我重建上,没有重建的反思一定会沦为空洞和虚无的反思。

  • • 一边筑路,一边探望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还应该是一边筑路,一边探望的人。探望什么?探望意味着教师要打开天眼,望天气、望趋势,还要望前沿。天气和趋势,意味着我们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势,在把握大势当中把握前沿,要了解前沿、站在前沿、进入前沿,然后把自己变成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李政涛:新时代的教育转型,需要千百万站在一线的“筑路者”

  • • 一边筑路,一边照亮的人

       我们希望的筑路者,还应该是一边筑路,一边照亮的人。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道路和灯光”,我非常欣赏这两个关键词。未来的教育教学之路,未来的新时代教育发展之路,一定是荆棘密布的,被各种迷云笼罩,所以特别需要光芒照耀。

       好的教育筑路者,都是能够带来光亮的教师。带来什么光亮?带着给我们的孩子,带给我们时代的教育科技之光、人文之光、艺术之光,还有自然之光,这是我心目当中通向未来教育、未来学校这条路径的四道光芒。它们可以带来洞见和远见,并以此照亮未来教育新时代的未见。

       最后,祝愿千百万一线的教师,都成为这样的照亮者和照耀者,只有如此,中国教育大时代之路才会顺利地筑成。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所有的追问其实也是对自我的追问,所有的挑战和践行,都是对自我的挑战和践行,以此作为持续远行的起点。

       所以请允许我和大家一道,始终站在一线,拥有对一线地气的触摸,对一线硝烟的敏感,还有对一线生命成长的感知与促发。我和你,我和大家一道,始终在大时代教育的一线同行。

(作者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文章内容据作者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演讲整理而成)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