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李怀源:你的学生真的会读书吗?

更新 2021-01-15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遇到书,就应该像遇见一个人,不仅要知人、知面,还要知心;不仅要看到书的封面、封底、内容,还要知道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那么,作为老师,怎样帮助学生有思想地阅读?家长怎样辅助孩子阅读呢?

 

  01什么是“读懂”?

  读书,特别是对于孩子的读书,应该聚焦于“读懂”。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要从兴趣入手,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却往往会忽略了一点——当你读不懂、学不会、做不对的时候,很难产生兴趣。读懂一本书,才有可能爱上这本书。读懂遇见的书,才有可能遇见阅读、爱上阅读,才能产生真正的阅读兴趣。

  “懂”字有它的本质的意思,就是心里要了解情况、掌握情况,是从内心的里面来知道、来了解。“懂”肯定不只是一方面的情况,也不能只是表面的了解。读懂一本书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掌握了书中各方面的情况,这才是“懂”。

李怀源:你的学生真的会读书吗?

  02应该怎样来读书?

  第一,要静默读书。静默读书就是安静地阅读。能够自己去安静地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那么,到底从几岁开始静默读书?我个人觉得越早越好,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看图来理解,小学的孩子可以看着图,根据自己认识的仅有的那些汉字去判断、推论这本书的内容。

  阅读最大的乐趣不是所有的字都认识,而是凭借仅有的数字、符号、图画,自己想象出那个意思。这才是阅读最重要的、也是最好玩的地方,而不是所有的地方你一览无余。

  一本书,所有的东西你都完全理解了,那它对你来说就没有特别多的意义了。所以,我们不要把所有的所谓“阅读障碍”都给孩子扫清,这也是让他面对思维的挑战。

  第二,就是静心思考。孩子读书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要去打扰。只要孩子投入地读书了,就不要去打扰他,直到他终止了这个读书活动。这样,有利于他自己静下心来独立地进入书中的情境去思考。

 

  03怎样做才能读懂?

  人的一生非常长,每个人成熟发展的阶段不同,只要每天都在进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学前阶段读书的时候,从熟悉一本书开始,到读故事给孩子听,到亲子阅读,这都是一种阅读行为,还不是阅读的本质。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层就是识别。孩子也可以识别书中细节的信息,如果不能识别的话,就要教。“你看这里有个小虫子”,就是特别小,根本不起眼;“这边有个小虫子,你看这个花,花的叶子上竟然也有一个洞,是那个小虫子咬的吧?”

  一定要带着孩子去看这些细节,去识别这些细节。孩子在识别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一开始不可能做到人脸识别,他可能靠声音,甚至会靠气味来识别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是孩子的本能。那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些抽象的图画和符号的时候,就是他锻炼本领的时机。所以,家长要有这样的提示。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幼儿园孩子是否要在阅读中去识字?他可以随文认识这些字,但是不要求把一个个的单字拿出来认。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属于整体识别。大家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好像煞有介事地指着能把一行字读下来,其实他并不能真正地一一对应。这种现象很正常,所有的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的。这些是识别的一个过程,他能认识这种符号就可以了。

  还要带着孩子去识别情绪,去观察图画书中人物的表情。画家在画图画书的时候,已经通过这个小动物或者这个人的体态语言来表现内心。很多成人会有这样的苦恼:“我都说反话了,我家孩子竟然听不出来;我都很生气了,结果他还笑呵呵的;我都急了,他还问‘怎么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孩子,还不会进行人脸识别,他不能识别大人的情绪。

  怎样带着孩子去识别呢?就是让孩子去观察书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这也是从出生到幼儿园结束的这6年的时间,孩子读书最应该受到的训练。因为在识别的过程当中,孩子要去思考,要去辨别。

  第二层就是情境化。一本书就是一个情境,是给读者营造的一个思考的情境,所以我们特别要重视情境化。一二年级的孩子要熟悉什么?要熟悉故事的情节,尤其是故事细节的进展,因为他们这时就应该读有文字的书了,文字比较少的图画书。

  图画书不会因为文字的减少而降低了它的魅力,而恰恰是因为文字的减少而提高它的魅力。为什么?因为文字越简洁,它传递的信息应该越丰富。上面讲到识别图画里的细节信息,这时候就要识别文字中的细节信息。

  一个故事可以分三遍来读,一遍强调它的名词,一遍强调它的动词,一遍强调它的形容词。这样,这个故事的细节在孩子的心中就变得丰富起来。

  三四年级的时候,读书就要有一种代入感了,这种代入感和前面提到的代入感还略有不同。前面的代入感,是直接就想象到自己是一个里边的主角。这时候,很多孩子会在不同的角色之间选择,会站在这个角色的立场上去想一想,也会站在另一个角色的立场上去想一想,这就叫角色的体验。角色的体验,除了有情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思考。在一件事的对与错上,他要去判断。

到了五六年级,就要探讨一些相对厚重的,和生命、和人生有关的主题。这时候,孩子们就会调动他的人生经验来思考了。

李怀源:你的学生真的会读书吗?

  04怎样读的4个实用案例分析

  1.怎样读《猜猜我有多爱你》

  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读这本书。很多人都知道这本书。因为熟悉,有时候反倒陌生,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猜猜我有多爱你》,主题已经很鲜明了,在讲“爱”你。多爱你啊?我很爱很爱你。

  很多成人在讲的时候,特别特别强调的是大兔子爱小兔子还是小兔子爱大兔子,反复地在强调“我到底有多爱你”。如果这个故事就是这么简单的话,那么作者是不是就被低估了呢?作者就是这样去创造、去表达的吗?我觉得还要读懂这个作者。

  我读这本书感觉到,作者想传递的是,“爱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表达”。也就是:所有的爱都不应该仅仅是一句话,而应该是一种表达。这就是思维和表达的统一。

  这本书可以怎么读呢?可以情境再现,就是先要演一演书中的这种情境;可以情感体验,在现实当中,能不能创造性地在家里进行表达?比如,同样说爱,我们有很多的语言表达。

 

  2.怎样读《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

  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这是非常新的一本书,是作家彭懿和画家田宇合作而成的。虽然是一本图画书,它里边的情节还真的是有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的。我们是“谈屁色变”的。而这本书是本土的创作,它打破了很多的东西,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这本书是说一个孩子怎么战胜“睡魔怪”的,因为他只要躺下,他就会做噩梦,他就害怕——对黑暗的恐惧。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对黑暗的恐惧,越睡到半夜越害怕。每一个人打败“睡魔怪”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书中的小孩用了32个屁打败了这个“睡魔怪”。看到的只是32个屁吗?其实不是。应该看到孩子如何自我建构,如何成长,如何去克服恐惧的。孩子的恐惧不只是对黑暗的恐惧,还是对未知的恐惧。对不明状况的所有的东西,他都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恐惧。

  “恐惧是成长路上要蜕的皮。”孩子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他也是痛苦的。但是,怎么样去克服?不能靠大人,或者不能完全靠大人,得由他们自己克服。这样的一本书,孩子能自主阅读,能读懂。这本书也懂孩子。同时,这本书也教给孩子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让孩子可以用“屁”这个字眼,可以去画它,去表现它。

  这本书,我觉得在中国图画书历史上可能会写下一笔。我原来也不可能直接说这个字,因为参加了这本书的发布会,我才真正深刻地去读这本书、去想这本书。家长们也应该深刻地去读一些书,反复读,然后想自己能讲出什么东西来。

 

  3.怎样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这本书讲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通过给作家写信和自己写日记的方式解决了很多问题。任何一本书都要帮孩子解决问题。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每一时、每一刻,都被一些问题困扰着。怎样去解决问题?需要一些书,让孩子边看书边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让生命卸去沉重的外衣”。如果孩子比较内向,就让他和书中的人物交流。当然,这个交流是精神的相通,不是去把一本书读出来,也不只是去读一本书这么简单。

  这本书可以让孩子学习写日记,可以让他去模仿书中的主角鲍雷伊,模仿他的方式去写自己的烦恼。写着写着,烦恼就少了,为什么?是因为把烦恼留在本子上了吗?不是,是因为每一次写烦恼的时候,都在想着如何去解决。写着写着,可能就有了解决的方法——孩子的思维水平越来越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孩子的烦恼一定要靠孩子自己去破解。靠自己,要有一个过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写日记,用日记来宣泄情绪,也用日记来锻炼思想。更重要的是,没有记录就相当于没有发生。

李怀源:你的学生真的会读书吗?

  4.怎样读《天蓝色的彼岸》

  五六年级的孩子可以读这本书。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爱上了它。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死亡是一件非常真实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本书没有告诉读者如何去面对死亡,而是告诉读者如何向死而生,怎样去面对生命存在的时候,如何珍惜分分秒秒,如何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管是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每一个人都是一段缘分,一段非常非常深的缘分。只要聚在一起了,就是能量的会聚,大家要能够相互理解。但现实中,往往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大家才能理解,没有死亡还是依然如故。

  这里边深刻的含义,其实就是通过这个主人公来反观人类社会,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活着,就要珍惜。珍惜的表现,就是珍惜身边所有的人。这本书会让读者都有一种角色的体验。谁都没有死过再回来,但是这个小小的灵魂穿越两个时空的时候,我们就真的感觉到,要静下心来,不要进行蜗牛触角上的斗争,而应该珍惜彼此之间的这种缘分、这种感情。

  不管是此岸还是彼岸,都是一种人生体验。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要读进去体验,然后不断地去反思、实践。

 

来源:教研网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