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汤勇:什么样的教育最美?

更新 2023-10-20

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开通VIP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也许你吃遍大江南北,山珍海味,难以忘怀的还是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做的饭菜的味道;

也许你穿尽了各种名牌皮鞋、服装,穿上感觉舒适的还是过去父母给我们纳的一双平底布鞋、缝制的一身纯棉衣服;

不管你怎样为名为利,怎样心浮气躁,怎样四处奔波,怎样鼓捣折腾,我们总有参悟的一天,也最终都将反璞归真,回到生命的原点,回到出发的那个地方!

由此我想到一个词——朴素。

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美,什么最时尚,什么最持续,那当然是朴素。什么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什么东西时间越长久越有生命力、越有吸引力、越有魅力,那当然还是朴素。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列夫•托尔斯泰说:“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爱默生也曾说:“我们把美归结为质朴无华,实实在在,恰到好处。”这些都言及朴素最真、朴素的东西最美这个道理。

教育的本色是什么?教育本色是朴素的。就如同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一样;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犹如农作物春天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朴素的教育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1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回归宁静

社会可以浮躁,其他行业可以浮躁,教育不能浮躁。

教育是农业,是慢的艺术,是人的事业。

教育需要春风化雨,无声润物,需要不急不躁,从容不迫,需要远离喧嚣,祛除浮躁之气,需要静下心来,不忘初心,不易素心,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2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

这里所说的“常识”,指的是已经被人类千百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并且现在依然在证明的最浅显的道理,最基本的规律,最通俗的认知。

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常识是什么?那就是按照浅显的道理办事,按照基本的规律做教育,按照通俗的认知对待孩子。

这些道理、规律和认知在哪里?其实,它就蕴藏在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平凡而简单的教育琐事里面,蕴藏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细微而实在的教育实践之内,蕴藏在我们习以为常而普通的教育生活当中。

面对教育的每个日子,不作秀,不攀比,不赶时髦,不刻意包装,不玩虚招,不拔苗助长,不急于求成,用平常之心面对孩子,用思考的大脑来对待工作,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追求每天一点点的不同和突破,这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3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回归人性

印度有一个叫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跑,此举震惊了印度,人们称他为“马拉松神童”。2007年,5岁的辛格计划用10天时间跑完500公里行程。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始自己的漫漫征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大量警察封锁了辛格的长跑路线。原来,警方接到政府的指令,严禁辛格参加这项马拉松活动。

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他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要孩子,不要神童”,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它不仅要为人才奠基,更要为“人”奠基。因此,教育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也就是我们的眼中、心中一定要有教师和学生,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人的待遇,享受作为人的尊严,体味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荣耀和价值。

如果教育忽视人的存在,不注重人文关怀,不坚持以人为本,忽视人文关切,藐视生命个体的存在与差异,如果仅把学生当成机器,把教师当成给我们卖命的工具,把知识的生硬传授当成唯一目标,把成绩分数作为我们唯一的追求,在我们的眼里、心里只有分数、成绩单、升学率,这样的教育就会因缺少人性而少了温度,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4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

上世纪80年代初,吕型伟任上海市教育局负责人。他碰到一所中学,高考连续三年剃“光头”,大家把校长称为“光头校长”。

为了弄个明白,吕型伟悄悄到学校去考察。他发现学校环境整洁,师生举止文明,教学秩序都很好。

但由于学校周边环境差,家长素质较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沾染了很多坏习惯。校长就把办学目标定位在培养有良好品质行为、有一技之长的合格人上。

他把那些有希望进大学的苗子转到附近的重点中学,同时把重点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换到自己学校来,他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为此一直是“零”。

吕型伟听后很是感动。在他看来,一个真正为孩子前程考虑的校长,哪怕在“升学率”上被剃了“光头”,也是值得尊敬的。

为什么说这位校长值得尊敬?就是因为这个校长让教育回到了本真,回到了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以为,教育的本质不是贩卖知识,也不是急于得到肤浅的、一时的成绩,而是着眼于人的复杂而又长久的生长,教会人学会独立思考,教会人学会做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出来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服务社会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他那样的人。

5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剔去浮华

教育不需要花里胡哨,教育的道理、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表达都应该是朴素的。

这让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本来就是一堆萝卜,有的人非要说成“此乃一堆萝卜也”,让人多少有些费解。

美国有一部教育法,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这里我们暂且不说它的内容,就是这样直白的、朴素的表达方式,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以及应该怎么做,实在、本朴、管用。

过去我常喜欢用一个词“打造”,比如,打造名师、打造名校、打造名校长、打造特色教育、打造校园文化……

何谓“打造”?打造指的是通过人或机械进行反复打磨、反复锻造,如打造景区、打造首饰、打造兵器等。仔细体味,“打造”有强行而为的味道,还有匠人做派的感觉。

而教育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影响,需要浸润,需要用心付出,需要长期积淀,需要长时间坚守,需要期待和等待,绝不可能像举起大锤,或者编成程序,让什么机械之类的东西“咣当”一声就横空而出,闪亮问世了。

这些年,慢慢地对教育有了些许理解,或者说对教育有了特别的情感后,觉得若把这个词再用在教育上,便显得很别扭,很不合适,甚至还感到有点肉麻。所以,现在我在文章和讲话中,都再不会把这个词用在教育上了。

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中回味我们那个时代的课堂,没有白板,没有平板,没有五光十色、花里胡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没有现在一些人为的矫揉造作,热热闹闹,打打跳跳,而课堂的全部家什,就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把擦子,一根教鞭,一张讲桌。

老师那清新工整的板书,那优雅从容的教态,那眉飞色舞的表情,那妙趣横生的语言,那鞭辟入里的讲解分析,一切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自然生成。到现在想起来,仍是那样的温馨亲切,难以忘怀。

6

朴素的教育,

应该让教育顺其自然

人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生长”出来的。我们不过是给他们提供让他们自己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而已。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借助土壤、空气、阳光和水,以其独特的方式得以生长。

因此,我们教给孩子们知识,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让他们沿着自然的方向发展,绝不能把我们的想法、把社会的想法完全强加在孩子们身上,对他们太苛求,对他们要求太高,对他们期望值太大。

事实上,不可能人人上大学、人人读清华北大、人人做大官,也就不应该把他们塑造成规格统一、样式固定的零部件。

有一幅漫画大家都还记得吧,一群孩子上学时脑袋各种各样,放学出来的时候都像他们老师的脑袋一样变成了圆形。

“杀君马者道旁儿”,是蔡元培在要求辞去北大校长时写下的话。他的意思是,杀你马的人,就是给你马鼓掌的人。正是旁人过分的期待与厚爱,才让骏马奔驰到超出其极限而死亡。

如果我们不顺应自然,把我们所有的想法和愿望,一股脑儿全部压在孩子们柔弱的身躯上,把本来不该附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全都附加在他们幼嫩的肩膀上,一味挤压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不也成了催促孩子使劲忘命狂奔的“道旁儿”吗?

我想,只要我们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向着积极的方向就可以了,应该允许我们的孩子今后有其丰富的一生,将来各行各业都有,甚至做着一些在外人眼里很“卑贱”的工作,擦皮鞋、捡破烂、卖鸡蛋。

我觉得,只要他们的一生是快乐的、充实的,都是完美的。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自然生长,当孩子走上社会后,我以为,即使是一个打工者,如果内心仍然有美好的愿望,仍然能在打工之余过一种快乐、幸福的精神生活,也是教育的成功。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经历世事沧桑,抖落心灵尘埃,在歌声中回首人生岁月,才更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曾经在教育的世界,寻寻觅觅中探索,才明白本本真真、朴朴素素才是美。

正如康熙大帝所言:“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实而不图其华,以内行为先,不汲汲于虚名。”

朴素的教育最美。做朴素的教育,就是在当最美丽的老师,就是在做最美的教育者。

来源 | 汤勇晓语

随手点个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