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套资源免费下,500万道试题任意组
每天仅需0.22元,尊享会员权益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这句话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同。
这句话我最早是从孙云晓文章中读到的,后来丑小鸭中学的詹大年校长在讲他和学生的故事时,也常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最近,李希贵校长也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其实这个观点就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没有首创者。
但是,什么样的“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呢?我认为,能够成为“好的教育”的关系,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01 蕴含教育
通常说的和谁“搞好关系”指的是与他和睦相处,不发生矛盾,彼此相安无事。有的老师甚至把和学生搞好关系,理解为尽量不得罪学生,甚至讨好学生。我们这里说的关系显然不是这样的。和一般的人际关系不同,师生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性。如果取消了教育性,那么师生关系就沦为庸俗的哥们儿关系。
也许是对过去居高临下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的逆反,现在有一些老师忌讳说“教育”,而片面甚至极端地强调“无为而治”,大谈“陪伴”“静等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应该说,教育需要“陪伴”“静等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但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不能仅仅只有陪伴,还必须要有不动声色的教育性。我曾写文章说过:“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猫养狗有什么区别?”
教育,意味着对下一代的积极影响。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的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和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与视野……都应该在教育者心中非常明确,而且一刻也不能模糊。
只是这种一刻也不能模糊的教育意图,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师生关系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02 体现平等
一般来说,在心智的成熟、专业的能力和人生的阅历等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之上,但就尊严而言,师生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还不只是人格上和情感上的平等,师生在求知过程中所拥有的思考权利更是平等的。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落实在师生关系上则意味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学生的才学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课余,教师完全可以放下“先生的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聊天,一起踢球,一起远足,甚至一起在草坪上摔跤……这时候,没有老师也没有了学生,只有朋友。如陶行知当年对师范生所大声疾呼的:“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本身也蕴含着教育性——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03 充满互动
解释一下,我这里的“互动”特指师生人格的互相影响、思想的互相启发、智慧的互相促进、情感的互相依恋。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影响和转变,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有引导、影响和转变的作用。只是前者有意识、有计划,而后者则是无意识、无计划。
前面我说过,在心智的成熟、专业的能力和人生的阅历等方面而言,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之上,但在精神方面,师生却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
陶行知在谈到“民主的教师”时,把“跟小孩学习”作为民主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他解释说:“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是师生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这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04 彼此信任
师生的彼此信任,首先体现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有一种安全感。学生不会害怕老师的和蔼可亲中包含着某种“计谋”,老师也不会担心因和孩子交往中某些失误而被孩子或其家长举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彼此坦诚相见,心灵不设防。
对教师来说,信任孩子就是把所有孩子都看作正在成长中的人,尽管有的孩子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恶习,但哪怕是我们眼中的“差生”,我们也要相信他内心深处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
信任孩子,还意味着不要对任何学生搞有罪推定,不要班上一出了事,就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谁谁谁干的”。老师要尽可能不冤枉孩子,因为哪怕是一次被冤枉,孩子在心灵受伤的同时,他对老师的信任也会被严重损害。“宁肯被学生欺骗一千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这是我当年的自勉自警。
教师还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包括宽容孩子在作文或其他文字形式中表露的“错误想法”。可以引导,但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地“批判”,更不可公之于众。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错误,他在写出这些文字时,都是出于对老师真诚的信任。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当孩子一遇到困难或苦恼时,第一时间想到老师,这是做老师的幸福,也是教育的成功。这份来自童心的信任,老师务必珍惜。
05 持续稳定
尽管师生关系蕴含着教育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师生交往充满“解决问题”的功利性,更不是为了“感化学生”而把与学生搞好关系当做一种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敬仰。无论是教学生一年两年或三年五年,这份真诚的师生情感应该是始终伴随的。
尤其应该反对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当做一种“感情投资”。虽然和学生良好的关系能够让学生更接受老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把情感当工具,这让教育成了“钓鱼”。而为了“钓鱼”抛出的“感情诱饵”,不可能维持稳固的良好师生关系。因为一旦教师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回报”——学生的进步,他很可能立刻恼羞成怒,所谓“好的关系”很快瓦解。
只有没有功利性的良好关系,才可能是持续的;只有不图“回报”的爱,对学生的情感才可能是稳定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隐含着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持续稳定而良好的家校关系,同样重要。教师应该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真爱,对家长的尊重……这样的教师,无疑会让家长佩服。教师还应该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学识、才华、情趣,尤其是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师,才会让家长放心。
只有令家长佩服和放心,我们才能顺利地与家长建立稳定的良好关系。
我一直非常欣赏泰戈尔的一首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想想吧,所谓“水的载歌载舞”,其实就是水与鹅卵石的亲吻与拥抱,正是这种美好的关系“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师生之间“好的关系”吗?
转自 | 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