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文物”一词开始见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豋降有数,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不敢易纪律。”该古籍中所说的文物是指( )
A.人类具体活动的物质遗存 | B.具体的礼乐典章制度 |
C.传递文化思想的文化载体 | D.以甲骨、青铜器为主的古代器物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23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是 ( )
A.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明朝设置内阁制 |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 |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960
像中晚唐那样大规模、大范围任用差遣使,如劝农使、盐池使、铸钱使、两税使、出纳使、筑城使、户部使等,是此前历史所未具有的。下列对中晚唐差遣使设立的目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限制原有地方官员职权的行使 | B.减轻地方行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
C.防范官僚体制中管理上的漏洞 | D.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有效掌控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32
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举措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
A.闭关锁国 | B.官营专卖 |
C.市坊制度 | D.朝贡贸易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68
儒家“尊王” 、“忠君” 及“三纲” 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
B.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性本善”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明道德”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70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
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19
《晋书食货志》云:“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出现这钟现象的原因是( )
A.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 B.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
C.战乱导致经济衰落 |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97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19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
B.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
D.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44
就《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看,其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出基于习俗的法律精神 |
B.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俗 |
C.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 |
D.是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36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69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绘制的平分土地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案,封建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改变。其落后性表现在(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固守小农经济的传统 |
C.求人人平等平均财富 | D.发展私有制的经济主张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32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旧官僚投机革命 | B.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C.反封建不彻底 |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73
李大钊在其《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此可见李大钊反对( )
A.儒学被人利用 | B.儒学本身 |
C.国民政府专制统治 | D.思想自由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55
“在晚清40年,强调国家控制的官商逻辑是主流,而民国最初的16年,则是管制宽松的民营经济黄金年代。到1929年前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转变,国家主义再次抬头……”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晚清时期的官商企业的发展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
B.“民营经济的黄金年代”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年代” |
C.1929年前后,“国家主义”抬头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国家主义”始终对中国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22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 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在中国近代,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37
1934年7月《纽约时报》称:“在蒋介石总司令的授意之下,中国的关税政策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新的关税政策将极大地提高美国、英国和苏联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的关税税率,同时降低日本向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这反映了( )
A.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 |
B.国民政府以妥协换取中日和平 |
C.改订新约取得重大进展 |
D.国民政府改变了过去亲欧美的外交政策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11
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项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争取和平为目标,尽可能地联合一切希望保持和平的国家,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老挝所接受 |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
C.打破了外交僵局 | D.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38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
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46
《全球通史》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段材料最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工业革命 | B.新航路的开辟 |
C.欧洲启蒙运动 | D.世界市场形成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42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
A.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49
《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要为自由提供经济上的保障” |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20
对下面漫画寓意解读正确的有,美国意在( )
①遏制共产主义 ②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③控制西欧国家 ④阻止本国社会革命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94
“点赞”“ 女汉子”“ 且行且珍惜”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53
从组织形式上看,它只是一种松散的论坛.但政府间对话也促进了自愿基础上的经济合作,其中涉及的领域很广。” 材料直接体现了(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C.政治多极化的加速 |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34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860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 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 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3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发生了以东学党为核心的农民暴乱(甲午农民战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并按照《天津条约》照会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日本也)立刻向朝鲜派兵。两国一出兵,农民军就和朝鲜政府议和,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7月,(中日)突然发生军事冲突。同年8月,日本对清政府宣战,日清战争爆发。
—— 高村直助、高野利彦等著《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大象版《历史》必修一
(1)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明。
材料二 1934年朱新为上海世界书局编写的《朱氏初中外国史》,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且认为,国力弱小,实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应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殊不知国家倾覆在即,急需调治,势力未充,何能攘外,所以汪精卫说:‘我们今日,外交方针与内政方针完全一致,是发展民力,发展人民之生产能力。’故积极的现代化建设,为跻中国于富强的唯一出路。”朱氏除提出积极发展经济外,还认为,中国有着救国方针的三民主义,又因三民主义是完善的政治纲领,所以成为世界革命的准则,足以振起中国民族固有的伟大精神,遏止列强势力的盲目横行,所以,“中国民族今后应努力的,不在迎红拒白,亦不在联白制红”,而“应该是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以挽回本国之富强,以造成世界之自由、平等、合作,以达到‘世界大同’之路。愿我林林总总的数万万同胞,进而图之”。
—— 何成刚《抗战救亡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和谐音符》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局限。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496
材料一: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时间 |
交通建设成就 |
19世纪 |
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
1855年 |
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
1885年 |
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
1888年 |
欧洲建成加来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
1903年 |
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
1910年 |
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欧美的交通运输革命对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陆路交通事业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重要意义。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