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昆曲:中国雅文化兴衰的表征
1昆曲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诗经》直到宋词,中国诗歌一直是入乐的,强调要有吟唱时的音乐美感。能否做到“声情并茂”,始终是评价诗歌的重要指标之一。元杂剧对中国文化传统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是用诗乐一体的形式书写的、能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长篇文学作品。但直到元杂剧没落、传奇兴起的时代,这个诗乐一体的传统,仍主要是以北方中原地区的语言为基础,其声韵格律的规范概出于此.
2昆山人梁辰鱼,是第一个将唱曲的昆腔用于唱戏的文人,他编写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的传奇剧本《浣纱记》,拉开了此后六百多年昆曲享誉天下的序幕。《浣纱记》对昆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是第一部成功的可用昆曲演唱的剧本,更在于它的文学体裁不是杂剧而是南戏传奇。它昭示了文人与戏剧结合的新的可能性,在大量文人投身于元杂剧的创作后,《浣纱记》用文辞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提升了南戏传奇的文学地位,它的上演扩大了昆曲的影响,令文人学士竞相创作用昆腔演唱的传奇,造就了昆曲的繁荣。汤显祖的惊世杰作《牡丹亭》更强化了传奇的价值,让这种此前不太为文人所关注的文体,一跃进入文学的最高殿堂。此后,昆曲成为文人创作的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昆曲在音乐及表演艺术上的水平也渐渐提升。
3在其发育和传播的几百年里,昆曲逐渐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凝聚了代表文人审美趣味的艺术精神,发展为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如雅文化所推崇的文学化表达、体现雅文化之精神的音乐形态,以及涵蕴着雅文化气质的精致、细腻且含蓄的表演。
4昆曲既代表了中国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它既是一种繁复的大型叙事文体,又是一种演唱方法、一个声腔系统,还最大限度地吸纳和接续了中国的古典舞蹈传统。如果说明清之际的雅文化范畴内,文学并不只有传奇,杂剧依然兴盛,诗和词更保持了稳健的势头,音乐并不只有昆曲,古琴还是文人雅事,那么,因宋代废教坊而几乎中断的古典舞蹈,几乎只能依赖昆曲传承,在这个意义上,昆曲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它在文学史和音乐史上的重要性,无怪乎晚近中国的舞蹈艺术家重建古典舞蹈的努力,只能通过昆曲的表演入手。
5昆曲全方位地建构了近代以来中国雅文化的典范。昆曲的传承与其他剧种发展传承的历程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它由文人而非艺人为主导,无论民国初年的北方昆曲还是南方的苏州昆曲传习所,决定其艺术与精神导向的都是文人阶层。□从明中叶到清代,并不见得为普通民众喜好的昆腔,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昆曲在戏剧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各地方声腔的剧种与演员,无不以昆曲的表演为范本和艺术水平的标尺。即使昆曲后来在演出市场中处于明显劣势,也未妨碍其广泛传播,更未影响其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受到文人普遍的崇敬。
6 因此,近代昆曲的衰落,实因雅文化的衰落。当文人阶层在社会整体中的地位及其所承载的古典文化的价值衰落时,昆曲的衰落实为文化的必然。在雅文化的崇高地位摇摇欲坠的时代,昆曲的命运可想而知。至于1956年昆曲《十五贯》的轰动,实在算不上是昆曲的成就,在文学和音乐这两个最核心的层面上,《十五贯》远远达不到昆曲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文明的悲剧,却是历史的无奈。
7昆曲的复杂命运,典型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境遇。昆曲是一个象征,它的兴衰沉浮,就是中华雅文化的兴衰沉浮。如今,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昆曲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渐渐为社会普遍接受,而我们所面对的困境,不仅关涉多元文化背景下后发达国家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之道,更关涉雅文化的存续空间。
(有删改)
第1段加点词“声情并茂”在文中的意思是 。
概括第二段的内容(不超过30字)。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1文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2而这一文化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其他阶层产生影响。
3那些基于或切合其特有趣味的艺术样式或表现手法,更有机会得到张扬、在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位置。
4昆曲的这一历史文化定位,决定了昆曲的生存、发展与传播。
5在古典艺术时代,文人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文化价值建构的权力
A.35124 | B.15234 |
C.41532 | D.51243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与戏剧的第一次结合是在元杂剧时代。 |
B.昆曲成为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峰是因为它吸纳和接续了中国的古典舞蹈传统。 |
C.全文从序幕期、鼎盛期、衰落期三个阶段介绍了昆曲的兴衰沉浮史。 |
D.作者以昆曲为表征,寄托了对中国本土艺术的生存发展的忧思。 |
分析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5段画线句的理解。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571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沉默的玛尼堆
1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
2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不单是我。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那便是玛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3我的家乡玉树,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在姹紫嫣红的玉树草原长大,在粗犷繁盛的歌舞声中长大,在圣洁高远的雪山下长大,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灯边长大,而新寨的那片玛尼堆,更是自我有记忆开始,便绵延进生命里的符号。
4那片石头是古老的。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
5那片石头是斑斓的。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
6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7这座玛尼堆上,据说已有25亿块玛尼石。没人能真正数得过来,上面究竟有多少块石头,而当你面对这庞大的玛尼堆时,心里,必然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受。每颗石头都是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颗石头都是一段祝福。300年,25亿块,数不清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额头亲吻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目光凝望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心事埋藏进这些石头。
8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
9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忆的玛尼堆。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玛尼石。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
10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叫水玛尼。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变得神圣。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
11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
12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玛尼石为生。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质朴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
13 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
作者写第一段是为了 。
赏析第三段加点词“符号”的精妙之处。
为什么第五段说“那片石头是斑斓的”?
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对玛尼石有着非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 |
B.作者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的那一刻,玛尼石给了她温暖和抚慰。 |
C.人们在玛尼石上刻经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庇护。 |
D.玉树比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是嘉那活佛一人建立起来的。 |
E、第11段用来插叙的手法,借艺人之口赞颂了玛尼石的神圣和美好。
F、每一块玛尼石都需要反反复复的镌刻,才能从中悟到质朴的真理。
作者为什么以“沉默的玛尼堆”为题?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929
(1)不忍登高临远, 。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香雾云寰湿, 。
(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5)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
(6) ,无边光景一时新。
(7) ,将登太行雪满山。
(8)志不强者智不达, 。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80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带序)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序中加点词“琴诗”意为 。
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昵昵”四句,写曲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
B.“忽变”三句,写去掉突然高昂,气势壮阔。 |
C.“跻攀”二句,写曲调转向艰涩,继而陡然下降,戛然而止。 |
D.“推手”二句,写曲调从原来的慷慨激愤到哀婉动人。 |
本词运用多种手法写出弹奏着的技艺高超,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人气:1059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章的意思。
(1) 披帷西向立( )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臣请入,与之同命 |
B.今者有小人之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C.樊哙侧其盾以撞项王未有以应 |
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 |
樊哙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选文内容用3个短语概括。
为什么范增会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结合选文内容作分析。
- 题型:45
- 难度:较易
- 人气:336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上书谏猎1 司马相如
1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2,捷言庆忌3,勇期贲、育4。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5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2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3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释:1司马相如为郎时,曾作为武帝的随从行猎长杨宫,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搏击熊和野猪。司马相如写了这篇谏猎书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劝谏与奉承结合得相当得体,武帝看了也称“善”。
2战国时秦国力士。
3庆忌:吴王僚之子。《吴越春秋》说他有万人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驷马驰而射之,也不及射中。颜师古则说他能射快箭。
4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卫人,著名勇士
5逢(páng旁)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卒然遇逸材之兽 ( ) (2) 故鄙谚曰 ( )
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对此加以分析。
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
B.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
C.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
D.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
从句式的角度,鉴赏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分析司马相如能让沉湎于游猎的武帝看过此文后称“善”的原因。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563
阅读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梦想的破灭,另一个是梦想的实现。后者之悲,更甚前者。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