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2021-10-08
  • 题量:12
  • 年级:高三
  • 类型:期中考试
  • 浏览:1330

陕西省西安市83中高三上学期阶段四考试语文试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今天戏曲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唱腔已淹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对尚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
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标码。
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

A.汉赋唐诗 B.宋词明歌
C.楚辞元曲 D.汉赋宋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
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时过早,因为会被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凭着严格的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
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
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
D.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唱《变心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由此看来,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文学”的范畴。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741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萧翰林俛书
(唐)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哉。其求进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注】①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③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嗷嗷:形容众声喧杂。④鴂舌:比喻语言难懂。啅噪:噪聒。⑤耕甿:旧称农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王生之说微:如果没有。
B.不知其端:原因。
C.是更乐喑默用:因为。
D.木铎者采取庶:众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求进退者吾尝终日思矣
B.更詈仆悦仇人之心越国鄙远
C.独喜思谦徒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然终欲兄一言焉公我献之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 /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1333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 题型:18
  • 难度:较难
  • 人气:1569
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1)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任劳任怨却无法避免悲剧的命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哭诉:“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氓》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自己品行没有差错而男子却变心的愤懑之情。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展现周瑜指挥若定,轻松胜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时、游酢为求师而程门立雪;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自己艰辛从师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正体现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淡泊态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288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845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
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933
7、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   )
有些词语不带光环光晕,在颂扬赞美时往往可以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效果较之正统颂词过犹不及。不过,条件是恰如其分,一旦言过其实,颂词就会变为谀词,甚至沦为笑料。从颂词到谀词,或许是一个滑行的过程,难以做到泾渭分明;但两者的根本区别还是不难厘定的,那就是颂在实处为颂,颂到虚处则为谀。切记笔下生花之时莫离事实这个谱,是避免从颂词到谀词到笑料这条堕落路径的要诀。

A.过犹不及 B.恰如其分 C.泾渭分明 D.厘定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02
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梦、光盘、逆袭、女汉子、土豪、点赞、微XX、大v、奇葩”等十条网友们      的流行语入围“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②“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       ;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③他都知道误入歧途了,竟然不知       ,令人遗憾!
④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       ,谁走的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家喻户晓      一去不返       改头换面     鱼目混珠
耳熟能详      荡然无存       改弦易辙     泥沙俱下
C.口授心传      付之东流       改弦更张     鱼龙混杂
D.通俗易懂      化为乌有       革故鼎新     良莠不齐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56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3年热播的《咱们结婚吧》,虽然是一部常见的被观众戏称为“电视购物剧”的都市情感剧,高圆圆却将它演绎得别具浪漫主义气息,成为当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B.“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任何一个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才华,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C.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包头市棚户区时,“光屁股男孩”意外走红。今年2月12日,男孩子父亲高俊平在向总理写信汇报迁入新居的喜讯后收到李克强总理的回信。
D.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书法绘画艺术,“诗韵墨香致青春”书画比赛将于周四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65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B.自中央做出部署以来,无论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都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止,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以清。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近年来,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建起的工业园区将污水排进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些足球场大小的排污池,污秽不堪,气味刺鼻。专家透露,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后,想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57
1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①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②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③“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④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⑤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⑥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③⑥②⑤①④ B.③②①④⑥⑤ C.⑤③⑥④①② D.⑤③⑥①④②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69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有人说,“人总是期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人批评说,“期盼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很荒谬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你就期盼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或许,你当时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后来竟然发生了;还或许,你对人总是期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