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109889
  • 题量:12
  • 年级:高一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0-03-18
  • 人气:1563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语文第一套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且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 ,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常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意境是指艺术家在作品创造中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对文中材料的引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常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D.借鉴英美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因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563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还也
尽失
B.亡郑而有益于君
入前为寿
C.敢烦执事
身翼蔽沛公
D.邻厚,君之薄

北蛮夷鄙人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1890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作者选取了哪些特有的景物来体现晚春?请作简要说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 题型:18
  • 难度:困难
  • 人气:1568
4、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携来百侣曾游,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                。
大行不顾细谨,                      
真的猛士,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073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
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
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一九三四年七月十六之夜,鲁迅记——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特点。
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4
  • 难度:较难
  • 人气:1424
6、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百(gě)漫(shuò)寂(liáo)血(dié)
B.河(pàn)冰(xiè)沉(diàn)粗(cào)
C.满(zài)作(yī)浸(zì)青(xìng)
D.莅校(lì)屏息(bǐng)青(tái)麦(cáo)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40
7、

下列词语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惆怅杀戮鸿门宴暗然神伤
B.云霄文身挖墙脚殒身不恤
C.和蔼搅绊孺子牛博闻强识
D.凋谢佳肴万户候嬉笑怒骂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52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博会安徽展馆热烈欢迎同学们结伴前往参观,在那里尽享天伦之乐,感受盛世徽韵。
B.北京八达岭长城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盘踞于群山之巅,叱咤风云,雄伟壮观,观者钦服。
C.小狗包弟悲惨地死在解剖台上,巴金先生长歌当哭,撰写了《小狗包弟》一文表达自己的悲愤与歉意。
D.印度、蒙古国、俄罗斯三国总理同日访华,这令同样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忸怩不安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08
9、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具有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有着净化人灵魂的巨大的道德力量。
B.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主张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很好的实践了这一主张,而不是新月派的戴望舒也深受“三美”主张的影响。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合称为“春秋三传”,《荆轲刺秦王》就是其中的名篇。
D.《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形式;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83
10、

仿照例句,续写两句,构成一段排比。
青春,不要暗夜的凄苦迷茫,而要晴日的温暖坚定。
______,                       ,                        
______,                       ,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413
11、

文中划线的这句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总字数不要超过15个字。
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中国早在明朝就发现和命名了钓鱼岛,发现意味着先占,先占即取得领土主权,这就是国际法则的“先占”原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明朝已经将钓鱼岛纳入国家版图,一些使臣的笔记里还标明了中国渔民在钓鱼岛周围海域的航线。明以后的历代政府更是采取了开发、利用、管辖和保卫等措施,对钓鱼岛行使主权以有效统治。可以肯定,日本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是站不住脚的。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686
12、

写作
灯,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灯,在身外,也可以在心中。心中有灯,即使一灯如豆,也能捱过漫漫黑夜,迎来喷薄黎明。 
请以“点亮心灯”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文体不限。

  • 题型:20
  • 难度:困难
  • 人气: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