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09980
  • 题量:29
  • 年级:高二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0-03-18
  • 人气:1600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二历史第五套

1、

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为政以德
C.人而不仁,如礼何? 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52
2、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17
3、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08
4、

《十袈斋养新录》载:“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与这段记述相符的作品是(    )

A.王阳明《传习录》 B.文征明《点阐贴》
C.顾炎武《日知录》 D.吴承恩《西游记》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74
5、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     )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C.“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D.“万物都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 题型:1
  • 难度:困难
  • 人气:1365
6、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当时的文艺巨匠(     )

A.否认超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
B.运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体系
C.采取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认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质属性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47
7、

伏尔泰有一句名言:“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戴着轭,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就带着马刺吗?”体现的理性精神是(     )

A.自由 B.平等
C.民主 D.法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36
8、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1613
9、

下列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形式“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起源于民间,适合于配乐演唱
B.宋朝开始出现,它体现了中国世俗文化的发展
C.宋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D.南宋时期的诗词大都反映了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30
10、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断取材于当时的一幅著名绘画,该幅画可能是(     )

A.《女史箴图》 B.《步辇图》
C.《清明上河图》 D.《送子天王图》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40
11、

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他以超乎寻常人的智力,用他所发明的数学方式,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彗星的轨道和大海的潮汐……”此人可能是(     )

A.牛顿 B.哥白尼
C.伽利略 D.普朗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52
12、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下列能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有(     )
①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45
13、

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             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                   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1330
14、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29
15、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24
16、

孙中山认为:“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为此,他主张必须进行(     )

A.民族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民主革命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69
17、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A.毛泽东故居 B.瑞金苏维埃旧址
C.延安窑洞 D.遵义会议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03
18、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2121
19、

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人日本小笠原,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破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93
20、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83
21、

记者小王在河北某农村小学采访时,发现一男孩一手握放羊鞭,一手握笔在教室外认真“旁听”,小王告诉他要以法律为武器,保证自己实现上学的梦想,该法律武器应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94
22、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列文学作品中,生动体现了这一现象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百年孤独》
C.《欧也妮·葛朗台》 D.《母亲》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16
23、

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     )

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0
24、

“电影首先是一种产业,其次才是艺术。”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电影受社会风气和大众时尚的影响
B.电影具有浓厚的商业性质
C.电影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D.电影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08
25、

启蒙运动时期,总结了启蒙思想,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的思想家是(     )

A.苏格拉底 B.康德
C.卢梭 D.孟德斯鸠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37
26、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考验一切世俗的命题,直至真善美的概念水落石出,从而为个人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指导。……结果却是将他自己置于了城邦及其人民的对立面。
──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
材料二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作者所说“复生”和“新生”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4)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4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904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董仲舒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分)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你是否同意吴虞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478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1700年间,中国的任何经验都适应传统学术和敏感性结构。……1601年,以博学多才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甚至被允许进入北京的皇宫,但是基督教传教士只有在学习儒术的端庄外表举止后才能与宫廷学者来往。……当帝国在海外威力强大,国内一派太平、富庶、风调雨顺、人的举止端庄、按照儒家学说的原则组织社会、礼遇那些皓首穷经的人一当所有这些都变成了现实时,为什么还需要任何人都更多地注意外国呢?
——引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晚清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认知的变化

时  间
中 国 文 化
西 方 文 化
咸(丰)同(治)时代
旧式武器与运输
机械武器与运输
光 绪 时 代
家族主义、专制政治、手工业
国家主义、立宪政治、机械工业

 
——摘编自熊梦飞《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之闲天》
材料三   关于侵略的方式,欧美一派贪图金钱,主张把中国变成经济的殖民地;东洋一派更贪图土地,所以又主张把中国变成政治的殖民地。至于中国内为帝国主义文化即西洋文化全面宣传的一派,则比前两派还进一步主张把中国变成文化的殖民地。前一派夺我们的市场,中一派夺我们的土地,后一派夺我们的精神。
——引自叶青《全盘西化?殖民地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导致这种态度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简述晚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是如何发展的?这些认知先后引发了哪些改革运动?
(3)材料三反映民国初期中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出现了哪种倾向?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这种倾向的?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概括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674
29、

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二   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183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它要求完全的统治权,而它也做到了。
——《恩格斯论资本主义历史过渡性问题》
(2)这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怎样取得“完全统治权”的?据材料二指出其争取“完全统治权”的原因。
材料三   毫无疑问,伤寒病持续和蔓延的原因,是人们住得过于拥挤和住房肮脏不堪。工人常住的房子都在偏街陋巷和大院里。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情况,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这些住房供水不良,厕所更坏,肮脏,不通风,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19世纪,一位医生对英国煤铁矿区中心太恩河畔新堡的描述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哪一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思想和文学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思潮和流派?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