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09988
  • 题量:29
  • 年级:高二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0-03-18
  • 人气:654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二历史第八套

1、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61
2、

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31
3、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20
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93
5、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D.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90
6、

意大利评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提并论,称之为“人曲”。这是因为它(    )

A.提倡人的自由,认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B.猛烈攻击基督教教义,主张“教随国定”
C.宣扬“幸福在人间”的人文主义观点,提倡“人性”
D.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587
7、

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41
8、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59
9、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387
10、

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楷书---篆书---行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57
11、

“三百年前,人类的思想还充斥着迷信和恐惧,水为什么会往低处流?太阳为什么会升起落下?这些今天看来简单至极的问题,在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和把握的。”这些“当时却是根本无法认识把握”的问题,终于被人类破解的标志性科学成就是(    )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
C.微积分 D.电磁学理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82
12、

首先确立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家是(    )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伽利略 D.普朗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12
13、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55
14、

“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

A.飞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汽船的发明 D.火车的发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47
15、

林则徐是道光时期一位很有见识的大臣。他高于同代官僚之处,除主张严禁鸦片外,最重要的是他(    )

A.为官清廉正直 B.关心人民疾苦
C.坚决抗击外来侵略 D.主张开眼看世界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86
16、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滋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    )

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
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69
17、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B.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
C.提倡自由、平等、博爱 D.提倡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31
18、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报告发表于(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72
19、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因为“南方谈话” (    )

A.深刻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
B.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D.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445
20、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脱离饥饿。”这里的“他”是(    )

A.邓稼先 B.袁隆平
C.李四光 D.华罗庚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15
21、

1957年上半年,北大经济系正式开设一向被视为资产阶级学说的凯恩斯经济学。与北大这一行为关系最密切的背景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18
22、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困难
  • 人气:827
23、

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急风暴雨般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直接促进了下列哪些文学流派的兴起和发展(    )

A.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D.批判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15
24、

《摩登时代》是1936年由卓别林导演的喜剧电影。从电影中我们看出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美国的普通民众对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的恐惧和迷茫。若要为《摩登时代》设计与剧本风格一致的广告剧照,最能让广告商心仪的画家是(    )

A.莫奈 B.凡高
C.塞尚 D.毕加索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51
25、

1972年,美国隆重邀请卓别林回到好莱坞,授予他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他成为默片时代代表人物的著名影片有(    )

A.《摩登时代》 B.《爵士歌手》
C.《浮华世界》 D.《玩具总动员》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08
26、

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解放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
——陈衡哲《西洋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4分)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从材料二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4分)
材料三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6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899
27、

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  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808
28、

分毛泽东、邓小平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两位伟人,他们在思想理论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建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曾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毛泽东思想在形成、成熟时期“后来者居上”的重大理论成果。(2分)
(2)材料二中中共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有哪些?(3分)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如何“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 (2分)材料三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2分)
(4)综上材料,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实质是什么?(1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694
29、

随着高考的临近,高中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此前我们曾留下过多少不同的“第一课”。不同的第一课折射出不同时代观、价值观的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建国初期,与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一样,语文教科书也打下了苏联影响的深深烙印。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课文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太阳太阳永远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肓的突出特点,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二    1958年伴随“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命”。小学课本一年级第一篇是这样的:“爷爷六岁去放羊,爸爸六岁去逃荒。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形成这种状况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三    1978年,恢复工作的人教社推出的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我们热爱毛主席。1981年,修订后的入学第一课为:热爱共产党。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课修订为:我是中国人。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实行课改,不同省区开始使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其第一篇课文主要有《人有两个宝》、《上学了》、《爱爸爸妈妈》等。
(3)材料三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对此你得出什么认识。(6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