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10020
  • 题量:29
  • 年级:高一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0-03-18
  • 人气:1849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四套

1、

“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67
2、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       B.秦朝      C.汉代        D.明清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42
3、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1
  • 难度:困难
  • 人气:489
4、

关于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所享有的权力,正确的描述是(   )
①明朝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可以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
②明朝内阁大学士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清朝军机大臣负责承旨拟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④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制定军国大计等机要政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160
5、

“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英国人都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没有自己的文化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33
6、

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遭遇下台危机。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

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16
7、

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这个“怪物”是指 (   )

A.中国晚清政府 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 D.德国联邦政府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05
8、

马克思所说的“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近代国家是(    )

A.1689年后的英国 B.1787年后的美国
C.1875年后的法国 D.1871年后的德国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90
9、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2044
10、

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战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

A.割让辽东、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军费2亿两白银
C.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D.增开四个对外通商口岸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56
11、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    )

A.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实行责任内阁制
C.实行总统制 D.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28
12、

最能够体现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的是(   )

A.孙中山说:“临时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
B.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C.《大总统誓词》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82
13、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国民平等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51
14、

《历史学家眼里的毛泽东》中记载:“红一方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中央高层的开明、务实,与各部队首长强烈要求改变被动行军等意见,以及实现了‘不流血式’地改组中央和军事指挥机构,是会议成功的诸要素。”以下对该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C.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83
15、

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率所部四百余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而坚守四行仓库,最终成功完成任务,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在此期间,上海市民积极运送物资进行支援,女童子军冒险渡河送上一面国旗,中外媒体对此次作战都不乏溢美之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
B.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整个抗战的主要任务
C.高昂的民族精神预示着抗日战争的光明前景
D.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75
16、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当时谜底有两个: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对这两个谜底认识正确的是(    )

A.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
B.以上两个谜底正确,反映了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C.以上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
D.两个谜底没有反映出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起的作用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95
17、

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是一个“偶然事件”,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这次“政变”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37
18、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476
19、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

A.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98
20、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问题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问题 D.“文华大革命”结束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1602
21、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12
22、

“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72年尼克松访华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2009年奥巴马访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11
23、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段演说出自(   )

A.斯大林 B.丘吉尔
C.杜鲁门 D.马歇尔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8
24、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没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73
25、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
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73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606
27、

“传统的存废与革新”是每一个民族在寻求发展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在中世纪、近代或现代英国,各阶层的人士,对议会和国王具有一种心理状态:一方面,人人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议会执掌无所不包的权力,这是合乎法律的且是在所必须的;另一方面,人们在一般正常情况下,对国王怀有一种敬重的心理……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在国王统治下的安全感。
——王宇博《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材料二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六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节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人的共同政治心理诉求,并指出这种诉求推动了近代英国哪一政治体制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光荣革命”到18世纪中期该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对德国历史进程的双重影响。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475
28、

(16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科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10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6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309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下图为八国联军发行的政治明信片——《向中国开战》。

材料三: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表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四: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油画)。

(1)材料一中的图1、图2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二者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2分)
(2)请你以图1和图3所示事件为例,说明材料三中“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含义。(4分)
(3)不同的图片给人内心不同的感受。图3和图4让你震撼最大的是哪一幅?请表述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5分)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