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112183
  • 题量:25
  • 年级:八年级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1-09-30
  • 人气:1736

课时同步练习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1藤野先生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
( )住
( )
( )责
油光可( )
yì( )站
jī( )形
nì( )名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56
2、

多音字 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809
3、

形近字 给下面形近字注音组词。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488
4、

正确理解词语 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瞥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适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凄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斗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11
  • 难度:较难
  • 人气:611
5、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红(fěi)不(xùn)
B.见(piē) 形(qí)
C.责(jié)教(huǐ)
D.驿站(yì)托(cí)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19
6、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问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0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12
8、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①头项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③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④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⑤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句运用了比喻。
C.③⑤句都用了反语。
D.④句运用了比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92
9、

正字音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见( ) ②形( ) ③名( )
④不( ) ⑤责( ) ⑥红( )
⑦发( ) ⑧然( ) ⑨解( )
⑩抑扬顿( )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13
10、

名句名篇 根据所学课文填空。
________。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________,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________,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________。

  • 题型:42
  • 难度:中等
  • 人气:2112
11、

结合上下文,写出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61
1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一文的体裁是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藤野先生》一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以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为明线,以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暗线。
C.《藤野先生》一文的主题: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D.作者在文章开头生动地描述“清国留学生”梳辫子的细节,在辫子上大做文章,是因为男人梳辫子不伦不类,作者看不惯,况且日本男人不留辫子,中国留学生应人乡随俗,否则给中国人丢脸。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26
13、

下列加点词语感情色彩不变的一项是( )

A.“清围留学生”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D.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15
14、

《藤野先生》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A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加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鲁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何尝不”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510
15、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①正人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946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编织着梦想与希jì。如果说梦想是天边的星晨,永恒地照亮匆匆的人生,那么,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真实地记录着行走的足迹。人,既不能生活在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nì于喧嚣纷扰的现实中。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一边种植梦想,________________,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希jì( ) 沉nì( ) 喧(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华而不实”中,“华”的意思是________。“采撷”的意思是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238
17、

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2)(他)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3)(我)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93
18、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00
19、

按要求填空。
(1)“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提到的“先生”是________,他的原名叫________,对联中化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________》。
(2)下面的文句,是陈毅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幅对联,请将其顺序重新整理,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岂仅文坛闯将   ②懂得进退攻守 ③一生最恨清闲
④莫作空头文学家 ⑤敢于嬉笑怒骂  ⑥临死也不宽恕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                               
下联:                                 ,不愧思想权威。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469
20、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中国梦”催生“重庆梦”,激发“我的梦”。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会因为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重庆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因为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176
21、

班上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0
  • 难度:中等
  • 人气:860
2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八达岭长城几乎每一块砖上都刻有诸如“到此一游”的文字,故宫里的铜缸上被刻“到此一游”,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也有中文“到此一游”……
5月24日有网友在微博上称自己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到此一游”,该事件迅速引来网友关注与热议。25日,被证实涂鸦文物的当事学生的家长向公众道歉,向埃及方面道歉。
(1)某些国人喜欢在中外文化古迹上涂鸦,对此种行为,你有怎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在这位学生身旁,发现他将要在神庙的浮雕上涂鸦,你将如何劝阻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11
  • 难度:中等
  • 人气:856
2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 晔
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②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③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④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⑤“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⑥“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⑦“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⑧“那怎么——”
⑨“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⑩“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⑾“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⑿“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⒀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⒁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⒂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⒃“怎么了?”爸爸问他。
⒄“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⒅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去,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⒆那个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⒇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21)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2)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 周 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在文章中,作者与生前的鲁迅先生接触过几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二次接触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段中“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句话表达了此刻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段写阿三和阿三的述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154
24、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198
25、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