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09-24
  • 题量:25
  • 年级:高三
  • 类型:高考冲刺
  • 浏览:388

江苏泰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28
2、

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

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
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42
3、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材料体现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15
4、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C.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D.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92
5、

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写道:洪秀全考不上秀才,便产生了逆反心理。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洪秀全曾下诏书说:“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A.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
B.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因
C.反对孔孟诸子百家学说是为了传播资本主义文化
D.实现了太平天国运动思想上的统一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16
6、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98
7、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 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95
8、

庄严在《用历史档案还原历史真相》中写道:日本关东军在投降前夕,烧毁了几乎全部的侵华档案和秘密资料,吉林省档案馆新发掘的日本侵华档案是日本投降时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未来得及销毁的部分。……在这批档案中,“2件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电话记录,清楚地记载了日军以军用公款科目转账划拨给日军部队‘购买’‘慰安妇’专项资金内容,从伪康德十一年(1944年)11月到伪康德十二年(1945年)3月,先后有53.2万日元用于‘慰安妇’‘采购’,并需持‘关东军第四课证明办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些档案是第一手资料,具有非常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②说明日本“慰安妇”事件的确凿性
③“慰安妇”事件是日本国家行为
④关东军企图掩盖其侵华罪行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65
9、

游艳丽在《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中论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紧急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下列解读与材料不符的是(    )

A.过于倚重苏联使新中国的发展走了弯路
B.不利于中国利用更多的外部条件和良机发展自己
C.加剧了中美的紧张对抗
D.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29
10、

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一人户(%)
11.85
8.46
12.12
14.13
二人户(%)
12.43
14.27
23.51
28.67
三人户(%)
20.67
33.5
39.58
37.57
四人户(%)
23.22
24.1
14.31
11.11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31.83
19.67
10.48
8.52

 
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   
③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    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62
11、

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指出,“历史意识”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的记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后者的是(   )

A.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欧,运送丝绸商品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B.1912年3月,在“众望所归”下,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次世博会,这证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34
12、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抽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处其死刑。”该材料说明当时雅典民主政治(    )

A.司法审判程序存在问题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多数票原则保证了司法公正
D.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00
13、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80
14、

“……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   )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70
15、

美国作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中写道:美式幽默的溶解剂早已开始向这场危机发起进攻。有些冷笑话,说的是高盛集团的每一股都配发免费左轮手枪。还有笑话说,客房服务员会询问每位登记者:“是用来睡觉,还是用来跳楼?”针对上述现象,罗斯福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推动工业复兴
C.帮助民众克服恐慌的心理,恢复对未来信心
D.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救济工作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38
16、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67
17、

《英国通史》写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撒切尔夫人的一系列政策确实取得效果。从1983年起情况好转,到1988年英国已走出危机,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下列不属于撒切尔夫人改革背景的是(   )

A.经济危机与“滞胀” B.福利国家的弊端
C.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D.知识经济的兴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13
18、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下列组织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88
19、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由此可见,他着重强调(   )

A.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B.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不起作用
C.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17
20、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下列文学作品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的是(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64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123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三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689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他于185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物种起源》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蛾的16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革……它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材料三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 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达尔文用上述现象来阐释生物进化论的什么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起源》诞生的思想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达尔文学说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由此,谈谈影响科学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635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 题型:32
  • 难度:容易
  • 人气:1945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在会昌,邓小平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画传》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四   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可能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比较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 题型:32
  • 难度:容易
  • 人气:1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