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新课标2】2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秋溯源
所谓“中秋”,原为季节描述,八月十五日处于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今人文章中,多喜追溯至《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之始。然而《月令》篇本意,是为说明各月天时、祭祀对象、物候特征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措,其中绝无节庆记载。
而在今日很多辞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对查《宋史·太宗纪》两卷均无此事。此事记载实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此书如今已然散佚,同时对查正史新旧两唐书,《太宗纪》中同样无此记载。以正史体例,倘若其间果有朝廷敕令将某日定为全国性的节庆,绝不可能无一字记载。
但是在唐代的诗文著作中,已然出现八月十五赏月的叙述。如著名的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不过在笔者看来,此诗恰恰说明当时中秋虽有赏月习俗,然而并无“中秋节”,因为一则此诗题中并未指明此日为中秋节,再则杜甫还有《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二诗。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文献记载中,很难找到一个将八月十五对应为“中秋节”的明确日期,但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在唐代,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并非“法定节假日”,而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逐渐扩大其影响,至明清时期,终于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今天的中秋节,月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赏月,吃月饼,甚至还要以圆月的口彩讲团圆一事,都是习见礼俗。但是细读文献,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那么中秋和月亮的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前文引《礼记·月令》中,并无只言片语提及月亮与秋天的关联,而秋日百姓所进行的活动,也无与月相关者。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国语·周语上》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韦昭注曰:“礼,天子搢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国语》一书,虽作者存在争议,但学界一致认为其取材自春秋各国所保存史料,注《国语》的韦昭,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沿及明清,屡经变化,形成了皇家祭祀典仪。
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能领略其事的慎重与盛大。凡祭祀之日,不但皇帝亲临,且需提前数日奉行斋戒、预备等一系列繁复活动。古时天子一举一动,皆为国人瞩目。皇家行为,一定会对民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无论古今中外,皆有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而皇室以国家之力举办祭典,也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综合所有因素,中秋节与月亮就建立了联系。
(选自2014年9月4日《 光明日报 》,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对“中秋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今人多喜欢把《礼记•月令》篇作为“仲秋”两字作为“中秋节”的起源。然而《月令》篇中绝无节庆记载。 |
B.“中秋节”被描述为北宋时期所定,实际应该是唐朝太宗时期所定,因为该事件的描述出自《渊鉴类函》卷二十《中秋三》注引《唐太宗纪》。 |
C.“中秋节”被定做八月十五在文献中很难找到依据,但文献中却随处可见今人耳熟能详的中秋习俗。 |
D.“中秋节”在唐代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至明清时期,成为与正月节(旧历年)、五月节(端午)齐名的三节之一。 |
根据原文,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唐代,八月十五还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节日,但因后来内容形式被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影响逐渐扩大,最后成为重要节日。 |
B.皇家祭祀民众虽不能参与,但却给相对散乱无序的民间信仰习俗,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引。 |
C.世间昼夜轮替,四季更迭,在先民心中,对这种自然现象不免产生敬畏之情,产生了以四季、日月为主题的祭祀典礼或艺术形式。 |
D.虽然民间习俗很多未能载入典籍,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相沿成习,这也是中秋节和月亮建立关系的原因之一。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月起兴,吟咏相思并不仅限于中秋,而举头望月,玩赏感叹也不仅限于八月,把中秋和月真正对应起来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
B.《国语》的记载、韦昭的注,充分说明了自西周起,王室已开始祭祀日月,而在后汉三国期间,秋日于西郊祭月,成为典礼,到明清成为皇家祭祀典仪。 |
C.中秋节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与新年(今春节)、端午齐名,不过,从史料上寻找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的具体时间依据很难。 |
D.中秋节及其习俗起源于王室祭典与民间习俗的结合,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最终成为了今天民众熟悉的中秋佳节。 |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6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典:典籍 |
B.皆望风自引而去去:离开 |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苦:艰苦 |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乖:违背,不一致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 题型:45
- 难度:较易
- 人气:680
【改编】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感 遇(其二)
陈子昂①
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⑤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释】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 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⑤冒,覆盖。
前四句中,是如何描写兰若的,请简要分析。
在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圣魔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人气:11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劝学》)
(2)假舆马者, , 。(《荀子 劝学》)
(3)师者, 。(韩愈《师说》)
(4)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5)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7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选 择
【英】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肖夫人美丽娴雅,举止得体。从她身上的穿戴,到她屋里的陈设,都显出生活的富足、气派,她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十分满意和快活。 |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谈话气氛也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
C.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代表了浪漫。 |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和富足生活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的刻意安排。 |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写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使情节达到高潮。
小说中肖夫人丈夫回来的一段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小说中几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年轻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21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奋,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
(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
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252
【原创】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曾有意申办2019年亚洲杯,却因为对泰国的那场惨败而作罢。如今,国足已经 ,在4年后的杯赛上能够交出怎样的答卷,无疑最值得期待。
(2)在尼日利亚似乎“前途光明”之时,“博科圣地”的 与愈演愈烈,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宣布建国”那么简单。
(3)1月29日,16岁少年韩某为追求刺激,将北京百荣世贸商城仓库纸箱点燃,商城内纺织品等易燃物密集,明火扑灭后,“阴火”又不断 ,消防员头盔被高温烤化。
A.重整旗鼓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 B.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重整旗鼓 |
C.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 | D.卷土重来重整旗鼓死灰复燃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78
【原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12日表示,最快将于下周一决定对大楼外的示威者采取什么行动,他呼吁仍然留守在大楼外的示威者在周末撤离。 |
B.12月13日下午4时许,河北省永清县刘街乡徐街村民办春蕾幼儿园2间教室坍塌事故,造成3名儿童死亡、1名儿童轻微伤、2名儿童受惊吓。 |
C.从2010年4月13日起,仅运营两个月的京福动车停运是由于动卧列车与飞机、长途客车相比,其16小时运行时间和千元票价无竞争优势及上座率低造成的。 |
D.不得不说,春运火车票这样的稀缺资源,就是多元利益之间的博弈和妥协,很难不留下操作规则的空间,更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诉求。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23
【原创】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 , , , , , 。
①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
②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
③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
④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
⑤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⑥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A.①③②④⑥⑤ | B.⑤①③②④⑥ | C.②④⑥①③⑤ | D.⑥①②④③⑤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0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0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壹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347
【原创】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0个字。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 ① 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 ② ,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 ③ 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819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粗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题型:20
- 难度:较难
- 人气: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