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20642
  • 题量:27
  • 年级:高二
  • 类型:专题竞赛
  • 更新:2021-09-16
  • 人气:1494

期中备考总动员高二历史模拟冲刺】2

1、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46
2、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94
3、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45
4、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10
5、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是(   )
①世俗权利高于教权            ②禁止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③取消教廷的最高司法权         ④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897
6、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发展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53
7、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全面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110
8、

【原创】著名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历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下列对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正确指出了两者的实质
B.没有看到两者的实质
C.前者指的是启蒙运动,后者指的是宗教改革
D.前者指的是文艺复兴,后者指的是启蒙运动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687
9、

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467
10、

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

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408
11、

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01
12、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涉制度
①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②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③该制度下露田可以买卖         ④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37
13、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21
14、

【原创】列强的侵略,社会的巨变,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解放思想的过程。下列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向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
②其相应的重大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③解放思想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
④中国人民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犹豫不定。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6
15、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689
1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638
17、

战国时期,最能体现封建性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的是

A.效仿秦国,变法风潮起 B.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C.逃亡者“耕豪民田,见税什伍” D.封建城市的兴起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27
18、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59
19、

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大久保利通认为:“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该主张主要强调的是

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B.对外扩张获取原料
C.注重发展近代工业 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27
20、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也可以利用辞去陆海军大臣职务和不提名继任者的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枢密院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枢密院权力至上               ②内阁由议会掌控
③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④强化军国主义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22
21、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14
22、

【改编】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上述现象体现了明治维新的哪一内容

A.废藩置县 B.置产兴业 C.洋为日用 D.文明开化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35
23、

【改编】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37
24、

【改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下列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中最能体现埃及历史发展去趋势的是(     )

A.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B.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C.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D.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391
25、

【改编】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05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
材料三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资治通鉴》
材料四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改革措施?其中年龄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的诏令规定了什么改革?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采取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
(4)材料一、二、三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材料四的这一状况说明了什么?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541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 废除农奴制度,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的权利。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交纳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了土地的实际价格)。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和乡组织,并建立了监督农民的连环保制度。
——摘自《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永远地解放了人民”的举措。据材料二概括法令实施后所带来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指出两次改革的不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两次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