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08-19
  • 题量:14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浏览:1575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卷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农作物成熟的有(   )

A.谷雨、小满 B.惊蛰、谷雨 C.白露、霜降 D.小满、芒种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07
2、

董仲舒在《对策三》中说“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B.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D.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46
3、

明人焦竑在《犬牙相制》中认为:“国朝以颍州属凤阳,颖州卫属河南;以汉中府隶陕西,瞿塘等卫隶湖广;山西磁洲千户所,在河南界中;直隶宁山卫蒲州守御所,在山茜境内;湖广五开卫、贵州黎平府,同治一城;湖广镇远卫、贵州镇远府,同洽一城。似此者不可胜举,亦犬牙相制之意”这说明明朝时期          (   )

A.地方的军权、行政权都很大 B.行省的设置与现在相同
C.地方各行省互相牵制,集权于中央 D.完全照搬元朝的行省制度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55
4、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认为“富强在,则无外患矣”。从而清廷出现了一个主张改革的政治集团,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以下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是一场以民族意识为主导的军事运动、经济运动、思想运动
B.“师夷”、“自强”、“求富”浸透了上层社会强烈的民族情绪
C.运动中的洋务派打破了“天朝上国”、“天朝体制”的观念
D.其根本出发点是在外国侵略面前自我图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09
5、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期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这表明

A.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B.临时大总统权力很小
C.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
D.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59
6、

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清政府的这一政策(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表明洋务运动取得巨大成功
C.说明解决民族危机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D.反映了清末开始全面学习西方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28
7、

沈志华在《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1944—1950)》中谈到中苏关系时说:“在1949年之前,苏联对中共的援助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军事援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苏联撤退时赠送或留下来的日本关东军的大量武器装备。第二通过朝鲜供应或交换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物资。……(经济援助)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贸易往来为中共提供工业品和生活用品。……第二,在旅大地区向中共移交了大批工厂,还帮助建立了4个合营公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中共政权的物资的供应。第三,派遣大批专家协助修复东北铁路网,帮助中共培训技术人员、建立铁道兵部队,并以贷款或易货方式为中共提供铁路物资8760万卢布”。这些援助(   )

A.在解放东北的过程中取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B.直接促成了东北工业化的实现
C.表明苏联完全与国民党政府决裂
D.帮助了中共取得对东北的控制、稳定社会和建立政权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2
8、

表是1953--1959年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1953--1959年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

——资料来源于《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91页,国家统计局《1950~198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第45页。
19、表所示的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反映了这一时期

A.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建设发展
B.重点投资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
C.内地的发展水平已超过沿海地区
D.实现了工业重心向内地的转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10
9、

破仑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至于我,只是带着王冠的华盛顿。”这表明拿破仑 (   )

A.认为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当时内外形势的必然结果
B.认为实行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将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C.曲解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念,违背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D.认为他与华盛顿的区别在于个人素质的差异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28
10、

凯恩斯主义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特种萧条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经济主张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      (   )

A.其根本目的是缓和劳资矛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B.主张以计划经济取代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C.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互为表里
D.彻底否定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81
11、

从照片《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上可以看出,人们站在狭小的看台上远眺西柏林的景象,同时还可以看到高墙、电网、路障及荷枪实弹的士兵。这张照片      (   )

A.反映了德围人痛恨凡尔赛体系的心理 B.也可以用《火山口上的和平》来命名
C.警示人们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D.真实地记录了冷战的场景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83
12、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   )

A.制定合理的对策,在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B.努力阻止全球化,延缓全球化的进程
C.寻求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区域化
D.尽量避免进入世界市场,减轻全球化的影响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30
13、

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又使有识之士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交通工具

1825年9月27日早晨发生的情蒂是难以描述的……列车在预定的时刻开动了。“运动号”火车头由它的制造者——史蒂芬孙——驾驶带着列车走,火车头后面是六节装煤和面粉的车厢;在这六节后面的车厢里坐着铁路的经理和老板,后面又是二十节改供乘客用的煤车,都挤满了乘客,最后是六节装满煤的车厢。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放出警号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迭每小时15英里(24千米),……车上共有450个乘客,列车载重共90吨。
——周一良、昊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袁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创立。
材料三 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在这些纺织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二又二分之一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1834年到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四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不是欧美所能及的。欧美为什么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早期交通工具的特点及交通工具变革的影响。
(2)人们普遍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结合材料二分析上述观点。
(3)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孙中山对工业革命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状况有何共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张有何不同?
(4)为了改变贫富严重不平等的状况,孙中山先后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请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探索活动。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000
14、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但是洪涝灾害和干旱频繁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农业,水利是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材料一 (关中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这片沃土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在秦汉时,那里可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司马迁评价它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耕地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30%,财富占全国的60%,这才是秦汉、隋唐得以立国的关中!
材料二 郑国渠就是引泾灌溉工程,由于泾河泥沙含量大,水流急,流域山洪频发,使得泾河上的水利工程极易损坏,再加上这一流域的水文地质变迁(如河流改道),使这一工程几乎代代都要重修(如汉武帝时期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北宋末年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不过此时的规模已经非常小了,只能灌溉良田7万亩,不足最盛时的四十分之一)。   
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200万石左右,要依赖东南漕运四百万石。而造成关中生产能力不足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多种:(1)长安纯消费人口的增加,如皇室及服务人口、京官京吏、京师驻军、参加选官和科举考试人员、商业和佛道等多种人口的增加。(2)关中农业生产力的不足,如为国家纳粮的耕地减少、关中水利田面积减少、关中为国家纳粮的农户减少等。(3)自然因素,则是前2—6世纪(汉武帝以后至北周),9—11世纪(唐德宗贞元至北宋前期),关中气候向冷干的转变。所以,民歌所说郑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并不确切。
材料三 (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移到了江南地区,从而导致税赋重心移到了江南。关东地区距离江南很近,方便税赋运输。加上关中地区长期战乱,已经凋零,所以政治重心开始东移到关东地区,后来更是直接移到江南,政治重心再也没有回到关中。
——以上材料摘编自《纵横中文网 宋代关中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的历史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关中地区水利事业衰落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