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123266
  • 题量:13
  • 年级:高三
  • 类型:练习检测
  • 更新:2021-09-10
  • 人气:1577

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1(福建卷)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2)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4)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题型:42
  • 难度:中等
  • 人气:840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应,若素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 ,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③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余悲自新之死,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耸立的样子。这里指呆呆地站立着。   ②青紫:代指大官。   ③俦人:同辈之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者了:明瞭。
B.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 几:茶几
C.县吏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怪:责怪。
D.目直上视,气勃勃若,群儿至欲殴之怒:奋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项是
①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      ②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③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       ④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      ⑤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      ⑥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2)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1624
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载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的首联写的什么?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据说,诗人杜牧对这首诗的颔联赞叹不已,并因此联而戏称赵嘏为“赵倚楼”。试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此联。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人气:1724
4、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一百一十一回写到,贾母去世以后,鸳鸯想到老太太死后自己或做妾或配人的结局,倒不如死了干净,于是上吊自杀。鸳鸯之死,一切照着她自己的估计与准备而实现。她既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很透彻,因此,也无所留恋,可以说她是主动地迎接死,而不是仓皇之间受到了死的袭击。(《红楼梦》)
B.关羽投降后,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见刘备。后来,关羽在一场战役中先后斩杀袁绍手下两名大将颜良、文丑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三国演义》)
C.从宜宾赵家回到省城的梅在随琴到高家避难前,其实也见到了觉新。一次是在新发祥门口,但她只敢远远地看,只敢似招呼非招呼地向觉新点点头,想说话又不敢说;一次是在琴的家里,觉新来给姑妈辞岁,正与琴在一起的梅听见觉新说话的声音,却只敢在他走的时候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背影。(《家》)
D.为了高攀,在印度发了财的查理和侯爵奇丑而难以嫁出的女儿订了终身。他写信告诉欧也妮,自己不会同她结婚。在这沉重的打击下,欧也妮决定嫁给特·篷风。(《欧也妮·葛朗台》)

E.因双桥镇失陷,吴荪甫为缓解公司危机,只好筹集资金投资公债。在交易所里,赵伯韬操纵管理机构为难吴荪甫,吴荪甫寄希望于杜竹斋,关键时刻,杜竹斋见利忘义,临时变卦,致使吴荪甫彻底破产。(《子夜》)

  • 题型:0
  • 难度:中等
  • 人气:739
5、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第一百一十一回写到,贾母去世以后,鸳鸯想到老太太死后自己或做妾或配人的结局,倒不如死了干净,于是上吊自杀。鸳鸯之死,一切照着她自己的估计与准备而实现。她既对自己的命运看得很透彻,因此,也无所留恋,可以说她是主动地迎接死,而不是仓皇之间受到了死的袭击。(《红楼梦》)
B.关羽投降后,曹操厚待关羽,送美女,赐金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拒绝了美女和金银,只接受赤兔马。因为此马日行千里,待有了刘备下落,可以骑它迅速地去见刘备。后来,关羽在一场战役中先后斩杀袁绍手下两名大将颜良、文丑来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三国演义》)
C.从宜宾赵家回到省城的梅在随琴到高家避难前,其实也见到了觉新。一次是在新发祥门口,但她只敢远远地看,只敢似招呼非招呼地向觉新点点头,想说话又不敢说;一次是在琴的家里,觉新来给姑妈辞岁,正与琴在一起的梅听见觉新说话的声音,却只敢在他走的时候偷偷地看了看他的背影。(《家》)
D.葛朗台在巴黎的同胞兄弟因无钱偿还债务,准备自杀。临死前,他打发儿子查理来投奔伯父。葛朗台不愿把查理这个包袱背在身上,便让查理签了一份脱离亲属关系的声明书,然后把他打发到阿拉伯去做生意。(《欧也妮·葛朗台》)

E.因双桥镇失陷,吴荪甫为缓解公司危机,只好筹集资金投资公债。在交易所里,赵伯韬操纵管理机构为难吴荪甫,吴荪甫寄希望于杜竹斋,关键时刻,杜竹斋见利忘义,临时变卦,致使吴荪甫彻底破产。(《子夜》)

  • 题型:0
  • 难度:中等
  • 人气:1506
6、

简答题。(选做一题)
平儿笑道:“这也倒是小事。如今便从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别管,这一个人岂不又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说着,把三个指头一伸。(第61回)
选文中“一个好人”指谁?平儿说的“小事”最后怎么解决?请简述相关情节。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第78回)
选文中“他”指谁?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 题型:0
  • 难度:中等
  • 人气:703
7、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子路》)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尽心上》)
【注】莒父:鲁国城邑名。
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孔子和孟子各从什么角度对“速”阐发不同的道理。
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欲速则不达”和“其进锐者,其退速”对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何启发。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705
8、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
凡带有创造性的“见”,都是直觉。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两忘而一致,情趣与物态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人与物交融,这种现象称为“移情作用”。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中发展,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美好绝妙的诗句来自诗人的直觉,是生生不息的。
就诗的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创造永不会重演,欣赏也不会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宇宙与人类生命,含有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
有意志即有需求,有情感,需求与情感即为一切苦恼悲哀之源。
生命痛苦的救星是为意象。意象是意志的外化,有意象则人取得超越地位,超然俯视意志的挣扎,恍然彻悟外在的光怪陆离,大可赏心悦目。
尼采根据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发挥为“由形象得解脱”之说。
他用两个希腊神名来象征意志与意象的冲突。意志为酒神狄奥尼斯,赋有时时刻刻都在蠢蠢欲动的活力和狂热,同时又感到变化无常的痛苦,于是沉一切痛苦于酣醉,酣醉于醇酒美人,酣醉于狂歌曼舞。
苦痛是狄奥尼斯的基本精神,歌舞是狄奥尼斯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意象如日神阿波罗,凭高普照,世界一切事物借他的光辉而显现形象,他怡然泰然地在静观自得,当一切“变化”在取得“形象”之时,就注定成了“真如”(回到本来面目)。
静穆是阿波罗的基本精神,图画与雕刻是阿波罗精神所表现的艺术。
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而希腊人的智慧却成就了打破这种冲突的奇迹。
他们转移阿波罗的明镜照临狄奥尼斯的痛苦挣扎,于是意志外摄于意象,痛苦赋形为庄严优美,结果乃有希腊悲剧的产生。悲剧是希腊人“由形象解脱”的一条路径。悲剧是希腊人从艺术观点于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
尼采虽然专指悲剧,但也可适用于诗和一般艺术。
一般人感受情趣对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于感受情趣之时,却能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一般人的情绪有如雨后行潦,夹杂污泥朽木奔泻,来势浩荡,去无踪影。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
在现实世界中处处都是牵绊冲突,可喜者引起营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可喜与可悲一样相化,所相冲突者各得其所,相安无碍。
(选自朱光潜《诗论·诗与直觉》,有删节)
下列关于“诗的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这种境界被“直觉”见出后,会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
B.用“直觉”能“见”出诗的境界,凡是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的境界,都不能成为诗的境界。
C.情和景的契合就形成了诗的境界。诗人或读者在写诗或读诗时,如果做到情景相生,物我两忘,就会创造出诗的境界。
D.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意象,没有经过诗人或读者的凝神观照,不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就还不称为诗的境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凡是“直觉”都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这种“直觉”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而达到豁然贯通,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B.如果从情和景的契合境界看,欣赏一首诗和创作一首诗使并没有区别的。因为欣赏一首诗就是再创造一首诗。
C.对人类所含有的本来是绝对相反且冲突的意志与意象两个要素,诗人能很冷静地把意志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诗人的情绪好比冬天深潭的积水,能在诗的境界中,将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将可喜与可悲一样互相转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需求与情感是一切苦恼悲哀的源头。为了从这种苦恼与悲哀中解脱,需要将意志外化为意象,从而取得超越地位。
B.悲剧是希腊人以艺术观点在缺陷、灾祸、罪孽当中所看到的美的形象,是希腊人把痛苦赋形于庄严优美的一条路径。
C.一般人感受情趣时便为情趣所羁糜,诗人在感受情趣之时,却必然会跳到旁边,很冷静地把它当作意象来观照玩索。
D.现实世界和诗的境界是不同的,现实世界处处都是冲突;在诗的境界中,尘忧俗虑都洗濯净尽,所相冲突者却相安无碍。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432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伟大的清洁工               (美)鲍勃·博克  朱思 编译
有一段时间,我受雇于市政府,作为一名调查员,挨家挨户地走访居民的就业情况。本来这份活计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现在是八月份,天气炎热异常,我还要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之前,我还没遇到过这么糟糕的情况。
“你好,我叫鲍勃·博克,我正在这附近进行一些调查。”
“我不感兴趣,再见!”
这种回答,你想象不出我已经听到过多少次了,我急忙解释说我不是推销员,只是在社区调查走访而已。门里的女人迟疑了一会,抬起头,耸了耸肩,说道:“好吧,进来吧。别介意,孩子们把家里弄得很乱。”
这是一户贫民家庭,能看出户主收入不高,但屋子是温馨而又舒适的。“我只需要询问几个关于您和您的家庭情况的问题,但我不需要问您的名字。这些资讯只是用于政府数据分析。”
她笑了笑,打断我:“你要来杯水吗?看起来你今天不太好过啊。”
“啊,谢谢。”我急切地回答。天太热了,我确实有些渴了。就在她转身去拿水的时候,一个男人走了过来,那是她的丈夫。“乔,这个男人是个调查员。”我站起来,礼貌地向他致意。叫乔的男人又高又瘦。他的面部皮肤很粗糙,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他的手如皮革一般,说明他从事蓝领工作。很明显,夫妻两人感情很好,她冲他一笑,轻轻地吻了他的脸颊。他拥抱了她,然后在我对面坐了下来。他们或许没有多少物质财富,却比我认识的很多人富足、幸福。两人彼此之间的爱意,能够消弭生活中种种不如意。
“乔为镇政府工作。”她说道。“他是个清洁工,但我为他骄傲。”她抢着说。
“亲爱的,人家可不是来打听这些的。”乔笑着说道。
“哦不,您请讲。”我说道。
“你瞧,鲍勃,乔是镇上最好的清洁工。他开卡车收垃圾时,比别人装得都要多。但绝不会漏出来。”她很自豪地说道,“装得多可以少跑几趟,这样就给镇子上省了钱。他们是按工时付费的,还省了油费。”
我沉默了一会儿,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微微点着头,寻找正确的措辞:“难以置信。大多数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都会抱怨。它确实不好做,但您的态度让人敬佩。”我说。
妻子站起身走向沙发旁的一个橱柜,回来时她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相框。
“当我们生下第三个孩子时,乔失业了。我们有那么一段时间没工作,要靠救济金过活。有一天,他收到一个通知,说这个社区给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他回来时有些沮丧。他对我说,这份工作辛苦不说,收入也不算高。”她顿了一下,看着乔说道:“但是我一直以他为骄傲。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他的工作类型,而是工作态度上。”
“我们要为这个镇子工作,所以就把家搬了过来,租了这里。”乔说道。
“我们搬过来时,这段格言贴在门正对着的墙上。这鼓舞了我们,鲍勃。”她说着,把相框递给了我。上面写道:“如果有人是一名清洁工,他就应当像米开朗基罗作画、贝多芬作曲或者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清扫街道。他应当尽其所能,以至于所有人都会停下来赞叹:‘这里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如此完美。’——马丁·路德·金。”
“我爱他,这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尽力做到最好。我爱我的清洁工。”她说道。
走出门,我抬头看看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感觉它不那么热了。我的朋友,你今天过得如何?是否做到了最好?
(摘自2014年4月27日《新民晚报》)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不少民众对推销员的推销很反感。比如清洁工乔的妻子刚一听到推销员鲍勃打招呼的话,以为他是推销员,就连忙表示自己不感兴趣。
B.人们彼此之间的爱意能消弭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清洁工乔夫妻俩虽然工资不高,家庭并不富裕,但因为他们感情很好,所以比很多人都富足。
C.对工作的热爱同样能消弭工作所带来的劳累和辛苦感。这一点不光可从清洁工乔身上看出,就连推销员鲍勃对太阳的感受都不一样了。
D.本文善埋伏笔,擅用对比。开头写异常炎热的天气、写“我”心中的抱怨,主要是为了给结尾的文字埋下伏笔,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E.本文也从侧面反映出名人名言的巨大精神作用。清洁工乔就是受了原本贴在墙上的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的教育,才能有这样的敬业精神的。
文章最后说“走出门,我抬头看看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感觉它不那么热了”,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文题目命为“伟大的清洁工”,你认为这个题目恰当吗?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说说理由。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1727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昌文:勇于向专家说“不懂”            俞晓群
今年沈昌文先生82岁了。文化圈里圈外的人,都好称他为沈公,我们为他80岁祝寿时,王蒙先生开篇就说:“大哉沈公,无所不通;大哉沈公,无所不精;大哉沈公,随心所欲;大哉沈公,嘻嘻松松。”王蒙妙语连珠,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点睛之笔落在最后四个字上。一位有大成就的出版家,各方面超群之处不胜枚举;而他一生为人处世,“将身段降到最低点”的表现,却让王蒙用“嘻嘻松松”形象地概括出来。
沈昌文在上海出生长大。他祖辈家境很好,后来家道败落,小时候连正常上学都很困难。他原名叫沈锦文,为了上学,顶替一位王姓亲属的孩子,起名王昌文,念完书又把姓改了回来,才有了现在的名字。对于这些往事,沈昌文从不隐晦,还常常挂在嘴上,说自己的正规学历还不足小学,当年是上海的“小赤佬”,曾经在金银首饰店做学徒,曾经伺候牌局,端茶送水。前不久,他还开玩笑说,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习惯,最适合给作家、学问家、文化人做秘书,做服务性的工作。
沈昌文勤于自学,最终成为出版家、学问家,赢得人们的尊重。他通过自学,通晓英日俄多种语言,译著《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等。做出版,他一生努力,一直做到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组织出版过《宽容》、《第三次浪潮》、《情爱论》等,还有策划《万象》杂志、“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最早引进金庸、蔡志忠、几米等作品。
我曾向沈昌文请教:“您取得这样的成就,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呢?”他说,我什么都一知半解,要听专家的话;我不是知识分子,最多只是一个“知道分子”;我读书是为了冒充知识分子,云云。他还说,我如今成了“八零后”,耳朵背了,记性差了,成老顽童了,哪还有什么经验可谈呢?听到沈昌文这些话,千万不要上当,这正是他低调做人、降低身段做事的表现。其实他个性十分鲜明,剥去云山雾罩的外表,就会发现许多精彩的东西。
从沈昌文那里总结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记者采访时,压着采访对象说话,喧宾夺主;一些编辑把职务当成权利,热衷于给作者“命题作文”。沈昌文说,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我们职业主流还是服务于作者。他说,一个编辑能拿到一些好稿子,往往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平高,而是因为他作为编辑的职业化精神做得到位。说“不懂”,是实诚,是角色定位,是学习精神的表现,也是对作者的尊重与检验。如果他也不懂,那就不适合成为你的作者;如果他懂得不够,你可以通过交流,检验他的提升空间;如果他很懂,你组稿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沈昌文做出版,另一条重要的经验是广结人缘。沈昌文说,出版人最好游离于各个学派之外,最好不要随意得罪人,遇事最好不要急于站队表态。这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训练。另外,“广”字还包含着对新人、晚辈,以及一般读者的尊重。做《读书》主编时,每天沈昌文最重视看读者来信,从中可以获取许多营养。
沈昌文做出版的两个特点:一是做出版要讲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都要结交。一次陆灏感叹,沈先生真厉害。如果一个人火了,你给沈昌文打电话,问能找到那个人吗?他常常会说,能啊,我前不久还与那人吃饭喝茶呢。二是做出版需要帮手,帮手分为上中下三手。上手是策划创意的人,中手是操刀落实的人,下手是加工整理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起几天前,请沈昌文为我的新著《可爱的文化人》写序。他写了一篇《文化囧》,其中说到出版行业日新,自言已经过时。我为其风趣所动,却时时感叹,看来沈公的身段还要一直低下去,直到永远。
(2013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王蒙先生几句妙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尤其是其中“嘻嘻松松”一语,更把沈先生一生为人处世的表现形象地概括出来。
B.沈昌文先生祖辈家境很好,后来家道败落,他连小学也不能上,为了顶替一个王姓亲属的孩子,他不得不把名字改成了王昌文。
C.沈昌文先生取得成功的第一条经验是勇于向专家说“我不懂”,他不像有些编辑把职务当权利,喜欢让作者完成自己布置的任务。
D.沈昌文先生认为,一个编辑如果能拿到一些好的稿子,不光是因为这编辑的学术水平高,而是因为他的职业化精神做得到位。

E.沈昌文先生认为,做出版工作,遇事不要急于表态,不管是对新人还是晚辈,甚至一般读者,都要尊重,要结交各种各样的人。
本文开头说,王蒙“寥寥数语就点破了沈昌文的人生品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沈昌文的这些“人生品质”。
本文题为“沈昌文:勇于向专家说‘不懂’”,根据全文内容,你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476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浩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      (chí chǘ)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①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②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
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   ②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4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   5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

A.①③②45 B.③4①②5 C.③①54② D.①②45③

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第2段加“      ”的文字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249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某地教育局决定,对下午放学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实行“弹性离校”管理。这一决定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认为,这一决定能解决学生家长接孩子困难这一民生问题,方便了学生家长,对保障学生安全有利,因而应该坚持和推广。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决定增加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应该马上叫停。
你对“弹性离校”管理的决定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 题型:53
  • 难度:中等
  • 人气:1405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某地评选“荣誉市民”,规定捐助500万港元、投资3000万美元或为当地招商引资做出突出贡献者,才有资格申报。有人认为,太过功利的冰冷感,也少了点温暖的人情味。
你怎么看待某市的这种做法?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
要求: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