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08-19
  • 题量:15
  • 年级:高三
  • 类型:高考冲刺
  • 浏览:892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卷

1、

《诗经·大田》中说:“有濞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43
2、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 “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83
3、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                 (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70
4、

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09
5、

中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说:“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若昔推策以迎日,定律而知气。”他能得出此结论是因为看到了(   )

A.珠算的创制应用 B.用赤道坐标记录恒星位置
C.《授时历》颁布 D.十进位值制计数法被采用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43
6、

《上海法租界史》中记载:“是年(1865年)上海租界人口从1863—1864年的33万剧减至137000余人,实际数字可能更低。……整个住宅区都变得空荡荡了;隔一个晚上,地皮就不值钱了;从1864年到1865年,房租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66
7、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集有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防会议,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基本战略方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抗战战略 B.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C.国民党军队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政府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02
8、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革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从1919年开始已酝酿了30年),这反而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更接近了。”这说明(   )

A.美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通过五四运动传入中国
C.中美政治理念趋向相互认同 D.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国际视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15
9、

欧洲部分哲学家特别强调学习“修辞学”。所谓“修辞学”就是“不知道对与错、高尚与卑劣、正义与非正义,却发明了一种就这些事情说服听众的技艺,因此,尽管他对这些事情无知,却能在无知者中间显得比专家们更有知识”。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   )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格拉 C.孟德斯鸠 D.康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06
10、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不来梅和汉堡”等邦   (   )

A.拥有独立海军舰队 B.可以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
C.享有一些自治权 D.有权任命联邦议会的主席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29
11、

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50
12、

某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喜欢揣摩一些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而替他们画“自画像”。一位学生选择了诺顿一世。1859年,由于对联邦和加州政府的政治结构极度不满,诺顿宣布自封为“美利坚合众国皇帝”,开始了其21年的“统治”。这位学生应该模仿               (   )

A.安格尔 B.德拉克洛瓦 C.列宾 D.毕加索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77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7世纪初,欧洲人就开始有组织地向北美移民。但在十七八世纪,由于自然条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移民的规模还不很大。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尽管迫切需要劳动力,对外来移民基本上持欢迎态度,但当权者对大量移民的涌入还有疑虑。在约翰·亚当斯任总统期间(1797—1801年),美国政府颁布针对外国移民的法律,对移民的活动和归化实行限制。1784—1793年间,每年到美国的移民不多于4000人,1794年1万人。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对不列颠群岛和大陆进行封锁,英国以海上封锁作答。英法实行的政策阻碍了欧洲向美洲的移民。
材料二  1830~1850年美国人口动态表

材料三 当代国际移民一般都是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从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流动。19世纪上半叶,英、法等国移民却是从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向发展水平低于自己的国家流动,这是由美国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潜力大、人口稀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这一特殊情况决定的。同时,当时的欧洲人认为,移民对欧洲至少有三大好处:扩大欧洲商品市场;缓和人口过剩的负担;促进对外投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章辉《欧洲移民与美国的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在美国独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间影响欧洲向美国移民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怎样的人口发展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促进这一时期美国移民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移民在美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070
1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经》”;“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 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产生的影响。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069
1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王国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贡献,是从研究王亥之名始。……王国维将“王亥”二字定为人名,这个人名为不少古书所传写,且有不同写法,经发现了甲骨文已有的写法,就可以用之校定古书了。再深入一步,王国维又考定《史记》关于殷商世系的文字,不过是“传闻”或“假想”,这次却得到了证明。这不但说明了甲骨文的发现“使世人知殷墟遗物之有裨于经史二学者有如斯也”,反过来又证明了《史记》关于这问题记载的科学性。
——摘自《国学大师丛书 国学研究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之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摘自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材料三 启超以为先生盖情感最丰富而情操最严正之人也。于何见之,于其所为诗词及诸文学批评中见之,与其所以处朋友师弟间见之。充不屑不洁之量,不愿与虚伪恶浊之流同立于此世,一死焉而清刚之气乃永在天壤。夫屈原纵不投泊罗,亦不过更郁邑侘傺(抑郁失意)十数年极矣,屈原自沈,我全民族意识上之屈原,曾沈乎哉?
——摘自梁启超《国学论丛王静安先生纪念专号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王国维(字静安)的治学思想。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国维体现的人格特质,试分析这种人格特质形成的原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