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09-10
  • 题量:14
  • 年级:高三
  • 类型:专题竞赛
  • 浏览:1611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1

1、

【原创】......“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本段材料是意在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不再以门第族望做为选官标准
B.是汉朝的察举制度的翻版
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风气
D.不过是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而已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56
2、

【原创】.......南朝时期南方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本段材料是意在说明

A.南方的经济实力其实已经逐渐超过了北方
B.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D.南方的政治清明正在带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97
3、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52
4、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63
5、

下面是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双)。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减少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99
6、

天津劝业场始建于1928年,建筑由法国籍工程师慕乐设计。劝业场的匾额,为近代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在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劝业场历经沧桑……1956年,天津劝业场实行公私合营,1992年,成立天津劝业场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天津劝业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以下有关劝业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
B.体现了传统文化
C.建国后经历了两次经济体制变化
D.见证了天津完整的近代历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10
7、

某西方学者说:“1945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体系化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
C.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
D.美苏未达成持久共识而爆发冷战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50
8、

【原创】......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很多省份纷纷发明宣布脱离清政府的声明,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也非常迅速的被大量的中国人拾起......这段材料能够反映出辛亥革命

A.爆发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
B.许多参与者对辛亥革命了解甚少
C.参与者其实也在猛烈的反对君主制度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广泛参与革命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59
9、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09
10、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B.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C.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D.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74
11、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封面主题词是 “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A.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B.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C.肯定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试图说明美苏争霸结束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13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清代广州十三行                                                                                                
16世纪后期开始,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知识介绍给中国,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如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段祺瑞相信,“日本人既已加入(指参加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将成局外之人,而我国参加,那将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
——《中国从“一战”获得多少好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1944年,中外记者団延安之行对红色中国和边区形象的报道,对西方影响较大。……在西方记者和观察者的笔下,红色中国及其后来的边区是一个“没有乞丐、没有鸦片、没有卖淫、没有贪污和苛捐杂税的理想社会”。当爱泼斯坦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准备将自己的见闻告诉家人时,他的感受基本上是所有在延安的外国记者的共同心声,“我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个中国充满希望,没有饥饿,没有失败主义情绪。延安使人感到未来的中国已经在今天出现”。
——《外国人看中国2500年――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说明西方记者对红色中国和边区持何种态度?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材料四所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史上的哪三个重要阶段?这些事件对中国和联合国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2176
13、

【原创】材料一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英国与中国唐朝的监察制度的异同。
材料二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2)结合材料二所述两个历史阶段1915—1923年、1938—1945年的时代背景,简述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及其成因。
材料三: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3)请你对比、分析材料三的相关信息,然后总结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不同之处。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623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

项目
投资
(亿元)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联邦
德国、美国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
联邦德国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
日本、
联邦德国

 
请回答: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