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24832
  • 题量:14
  • 年级:高三
  • 类型:专题竞赛
  • 更新:2021-09-10
  • 人气:836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4

1、

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   )

A.“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84
2、

【原创】纵观世界的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世界不同区域的国家呈现出巨大不同,影响比较突出的是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西欧国家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结合所学,以下对上述不同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有误的是(   )

A.经济政策的选择受本国政治、社会、思想等的影响
B.不同经济政策,可以折射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征
C.经济政策的不同,根本上取决于制定者的个人喜恶
D.符合时代潮流的经济政策,往往推动生产力大发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61
3、

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提出,“中国西周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此观点的依据是(   )

A.都是分封诸侯、列国分立 B.都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C.都是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都是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35
4、

【改编】1841年12月,美国国务卿亚当斯说:“鸦片问题不是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是磕头。”有英国人又说,“鸦片战争是英国世界市场建立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冲突”,还有英国人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自己发动的,与英国没有关”。可见,针对鸦片战争的“理由”,可谓众说纷纭。结合所学知识,本着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准确性认识,以下对鸦片战争原因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是中英两国外交礼仪规则冲突不可避免的结果
B.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扩张的必然结果
C.是林则徐虎门硝烟,英利益受损所引发的结果
D.是中英两国贸易地位悬殊,英国受刺激的结果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19
5、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

A.工业革命的扩展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84
6、

【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建立、对峙,并不断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并不断瓦解,世界经济格局朝着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以下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相关认识和解读,理解有误的是(   )

A.世界政治格局的的多极化,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的作用,既阻碍,又促进
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定格,即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大国局面
D.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断冲击着“一超多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99
7、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61
8、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50
9、

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37
10、

【原创】改革是当今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合时宜的正确改革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本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据司马迁讲,商鞅先后三次去见秦孝公,第一次讲“帝道”、第二次讲“王道”、第三次讲“霸道”。秦孝公只对商鞅所讲的“霸道”感兴趣。以下对秦孝公当时对“霸道”感兴趣的原因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商鞅前两次去见秦孝公,由于紧张等,没有讲清楚“帝道”与“王道”
B.商鞅鉴于先前两次的失误,在讲“霸道”时格外认真,打动了秦孝公
C.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霸道”治国思想最受统治者的青睐
D.“霸道”治国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皇权的需要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74
11、

《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

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822
12、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A.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解放思想
D.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08
13、

斗争和妥协是政治史中经常出现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四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4)材料四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 题型:32
  • 难度:较难
  • 人气:259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8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