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九套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
A.食物链和食物网 |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75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
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95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64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909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去除田间杂草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B.一个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其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是基本相等的 |
C.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必然有利 |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31
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34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
B.种群死亡率过高 |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
D.群落结构太复杂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70
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缸放置时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体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 |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之间,不会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91
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种生物在摄取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能量。各营养级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
B.能量流动包含能量的输人、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
C.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
D.信息传递虽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但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
植物群落不是静止不动的,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退耕还林 |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C.沙漠变绿洲 |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0
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大 |
B.有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一定的信息素才能萌发 |
C.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原理是负反馈调节 |
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12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连接酶的作用是使互补的粘性末端之间发生碱基A与T,C与G之间的连接 |
B.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最常见是大肠杆菌 |
C.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利于筛选含重组DNA的细胞并可促进目的基因的表达 |
D.基因工程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的基因重组,但却产生了定向变异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92
蛋白质工程中,需要直接进行操作的对象是( )
A.氨基酸结构 | B.基因结构 | C.肽链结构 |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58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选择和纯化可以获得细胞株 |
B.动物细胞培养基添加胰岛素的目的是调节血糖浓度 |
C.定期更换培养液的原因只是为了给动物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
D.细胞克隆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78
下图表示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
B.蛋白质工程是完全摆脱基因工程技术的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 |
C.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 |
D.蛋白质工程中可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基因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26
下列关于“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先用热水溶解洗衣粉,再将水温调节到最适温度 |
B.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污渍的残留程度 |
C.相同pH 时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好于普通洗衣粉 |
D.衣物质地和洗衣粉用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96
利用克隆技术培育良种牛时,如果多个供体细胞来自同一头牛,培育出的多个牛犊个体在性状上也不完全相同,分析其原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性状变异可由环境条件引起 |
B.基因可能会发生突变 |
C.受体细胞的细胞质基因不同 |
D.细胞核基因发生了重组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20
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琼脂固体培养基上长出的单个菌落含有多种细菌 |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
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
D.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培养后可以观察其运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30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
B.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C.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
D.样方面积为1m2,样本数量足够大 |
- 题型:29
- 难度:中等
- 人气:1237
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B、C分别属于分解者和生产者
B.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
C.图2中②/(①+④)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图2中③和④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流向分解者
- 题型:29
- 难度:中等
- 人气:2050
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使大肠杆菌合成人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常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
B.DNA连接酶和RNA聚合酶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
C.可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检测大肠杆菌中是否导入了重组质粒 |
D.导入大肠杆菌的目的基因一定能成功表达 |
- 题型:29
- 难度:中等
- 人气:2147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中也可用胃蛋白酶使所取的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 |
B.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液可用来培养禽流感病毒 |
C.培养的动物细胞可用来检测苏丹红的毒性 |
D.“生物导弹”利用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来识别癌细胞 |
- 题型:29
- 难度:中等
- 人气:819
科学家对一个以槭树、山毛榉和桦树为主要树种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植食动物能根据植物的性状、气味等因素判断食物并进食,说明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功能。
(2)这个温带森林中,每年每平方米大约有6.28×105J/(cm2·a)的有机物残屑来不及被各种分解者所分解,推测影响分解者分解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其影响实质是降低了分解者细胞内的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 J/(cm2·a)。
(5)图中植食动物粪便中能量是属于___________(填“植食动物”或“植物”)。如果一部分植物叶片被加工为纸张,存在于纸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
(6)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实现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能力。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328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图中C: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____。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563
(1)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该菌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 。 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2)在腐乳制作时,要加盐腌制,其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 同时 。要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腐乳,关键在于 的配制。
(3)在制作腐乳、果醋、泡菜的过程中,需要氧气的是 。
(4)苹果醋是受现代人所青睐的健康饮品之一,其生产过程中则利用了代谢类型为 的
菌的发酵作用,该过程需要控制的温度条件是 。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163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能合成白细胞介素2(IL-2)。该蛋白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在体内易被降解。研究人员将IL-2基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基因拼接成一个融合基因,并在酵母菌中表达,获得具有IL-2生理功能、且不易降解的IL-2- HSA融合蛋白。其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
(1)图中③过程的模板是________。表达载体1中的位点____应为限制酶BglⅡ的识别位点,才能成功构建表达载体2。
(2)表达载体2导入酵母菌后,融合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与IL-2蛋白对应的碱基序列不能含有____________,才能成功表达出IL-2-HSA融合蛋白。
(3)培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______℃,此外还需要通入______(气体)。
(4)应用________技术可检测酵母菌是否表达出IL-2- HSA融合蛋白。
(5)如果基因表达载体2导入的是优质奶牛的受精卵细胞,经胚胎培养后移入受体母牛子宫内可以存活的生理学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2137
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 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 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 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培养皿中混合, 加促融剂促进细胞融合, 获得杂种细胞, 并生产单克隆抗体。请回答:
(1)细胞融合后,试管中细胞的种类是_____种。
(2)生产单克隆抗体时,一般不直接利用一个B淋巴细胞,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3)①过程中,常用的诱导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②过程为_____培养, 培养液中还需通入气体, 其中通入CO2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
(5)④表示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 其既可在体外培养, 也可注射到小鼠________内培养。体内培养与体外培养相比, 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杂种细胞, 需在③过程向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理由是杂交瘤细胞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途径合成DNA, 从而才能在该培养液中增殖。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806
马铃薯是种植广泛的农作物,病毒侵染后导致产量大幅下降,培育脱毒和抗毒的马铃薯品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请分析并回答。
(1)马铃薯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将马铃薯茎尖接种在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诱导离体细胞经过________和________完成组织培养过程,从而形成脱毒苗。此过程说明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
(2)为获得抗病毒的马铃薯植株,往往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病毒复制酶基因转移到马铃薯体内。其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①上述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马铃薯细胞使用了________法。该方法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________上,然后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使目的基因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的________上。导入农杆菌时,首先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这里需要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还要用___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转变为感受态,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以完成转化过程。
②该转基因马铃薯产生的配子中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