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151990
  • 题量:28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更新:2021-08-19
  • 人气:1765

陕西省兴平市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带解析)

1、

《史记·货殖列传》曰:“若至家贫亲老,妻子软弱,岁时无以祭祀进醵,饮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惭耻,则无所比矣!”“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在作者看来,当时(  )

A.形成重义轻利思想 B.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没有实行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追求财富改善民生应受到鼓励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22
2、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865
3、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21
4、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 B.齐国手工业发达
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 D.农业的精耕细作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85
5、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77
6、

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175
7、

有人这样评价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这部著作应是(  )

A.《诗经》 B.《离骚》
C.《窦娥冤》 D.《红楼梦》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42
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390
9、

“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是(  )

 
外部的冲击
中国的回应
A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提出农民的理想追求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78
10、

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 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58
11、

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25
12、

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685
13、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39
14、

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55
15、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25
16、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69
17、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73
18、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强调国家垄断,反对私人竞争 B.强化国有企业,发展公有经济
C.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D.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42
19、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034
20、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229
21、

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
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581
22、

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33
23、

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905
24、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油价下跌了129 %,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102
25、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企业和贸易的存在。”该政策的实施(  )

A.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这一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631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384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数据
依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196
28、

市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日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材料二 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2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种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实现材料三的观点的?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