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京海淀区2009-2010学年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文综(地理部分
2010年1月15日发生了一次日环食现象。日环食从非洲中部开始,经过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从中缅边境进入我国,最后在山东半岛结束。日食始于初亏,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结合材料和表1,回答1~3题。
表1:世界部分地区1月15日日环食的观测数据表(表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1.关于表1中三个观测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地中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大理
B.三地中该日最早见到日出的是中非共和国
C.中非共和国食甚时当地正值早晨
D.山东青岛的观测时间比云南大理长
2.下列与日环食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环食是发生于地月系的天文现象 B.日环食发生时地球公转速度比较慢
C.日环食影响了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 D.日环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带环日落”的日环食景观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景观出现在观测者的正西方
B.该景观出现在观测者的西南方
C.该景观属于气象气候景观
D.该景观应选择特定的角度观赏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48
图2为“某大陆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①~⑤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环节对该大陆水资源补给有重要意义
B.发生在F地形区内的水循环均属内陆循环
C.东北向气流是②环节的主要动力
D.①~⑤环节均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5.有关该国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H地有自南向北运动的暖流
B.G山地对F地气候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C.F地内陆地区是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区
D.E沿岸是该国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区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47
下图所示两地区,地势低平,洼地和岗地、丘岭交错起伏。在低洼地挖土成塘,堆土成基(台田)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是松嫩平原,地势低平
B.乙地区是太湖平原,光热充足
C.甲所在地区旱、涝碱、风沙危害严重
D.乙地区农业生产用水紧张
7.关于两地生产模式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甲地模式能够保持水土,缓解春旱
B.乙地模式可以防治风沙和治理盐碱
C.都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D.都是立体农业的生产模式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78
资料:降水变率是表示降水量变动程度的统计量,一般可分为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降水绝对变率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称为降水相对变率。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图,图中abcd四城市在某年降水量分别是 1083mm 、986mm 、679mm、642mm。读资料和图回答8~9题。
8.关于四地降水变率的正确说法是
A.四地降水绝对变率相等
B.降水越多相对变率越大
C.绝对变率由南向北递减
D.相对变率c城市大于a城市
9.该年
A.我国北方旱南方涝
B.副热带高压势力弱
C.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D.东部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10
资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速度较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越快,农业劳动力效益增幅就越高,反之则低。根据资料和图回答10~11题。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收益变化
10. 图示各省(市)2000~2005年劳动力收益增幅最大的是
A.江苏省 B.北京市 C.海南省 D. 上海市
11.北京市农业劳动力效益最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农业技术水平高
B.农产品价格高,市场广阔
C.农村土地价格上涨
D.乡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61
读图6、图7和表2,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非洲年降水量分布的总体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说明甲国a河水量变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表2 甲国人口相关数据
(3)根据表2资料,说明甲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4)可可和油棕是甲国家主要出口农产品,简述其发展可可和油棕产业的优势条件。
(5)指出甲国北部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和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任选其中一项说明其成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425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冰川变化为例,从上世纪初算起,冰川退缩量已经超过30%,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青藏高原变化不仅影响青藏高原地区,还影响东亚、中亚、和南亚的人类生存环境,甚至影响到整个北半球和全球环境。
(1)概括三江源区1960~2002年气温总体变化特点。
(2)推测冰川大面积退缩后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