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中考真题专题汇编专题五 探究题(四)
(10福建南安21.)实验盒中有5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
[调查研究]
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5种溶液是:Na2CO3、CuSO4、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 溶液;
②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
③研究方式:从4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3种为一组进行鉴别。
[提出假设] 同学们从4种无色溶液中取出3种,贴上A、B、C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Ca(OH)2和NaOH。
[实验探究] 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结论:C是 溶液。
第二步 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解释:
①A溶液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写出化学式),
则A是 溶液。
②写出C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三步 取少量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停止加热。
实验结论:B是 溶液。
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最后一种溶液是 溶液。
[实验反思]老师提出: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A、B两溶液分别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C溶液 |
|
该溶液是A 溶液 |
|
该溶液是B溶液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266
(10福建省晋江20.)小亮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质质量分数为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中的一种。
(1)小亮查阅氢氧化钙常温下的溶解度为0.18g后,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 。
(2)小亮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 试液,试液变红色,该溶液不可能是
(填写化学式),理由是 。
(3)为了确定该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请一起参与,并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方案甲:选择氯化钙溶液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选择稀盐酸来确定该溶液的成份。
[进行实验]你愿意选择方案 (选填“甲”或“乙”)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 |
|
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实验反思](1)有同学认为还可以用一种常见的碱溶液来确定,那么它是 溶液。
(2)小亮经过反思,向同学们提出如下建议,你认为合理的是 (填序号)。
A.倾倒液体时应注意保护标签不被腐蚀
B.要有严谨的科学实验的态度
C.无法辨认的药品,直接倒掉,无需保留
- 题型:33
- 难度:较难
- 人气:2180
(7分)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2CO3,猜想的依据是 ;
猜想Ⅱ:全部是NaOH 猜想HI~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实验和推断】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后,至全部溶解。 |
无色溶液 |
②向试管的溶液中滴加适量物质X的溶液 |
现象A |
③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
现象B |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176
(10无锡3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承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I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问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
“’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 (填>”、“<”或=”)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303
(10贵港21)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O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失效。 |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和CaCO3;猜想二:CaCl2和Ca(OH)2;猜想三:CaCl2和CaCO3和Ca(OH)2。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把样品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一成立。 |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856
(10成都某小组用右图装置进行CO2与空气密度大小比较的实验。
装置:如右图,玻璃管内装有一根铜丝,铜丝上等距离系有11个棉球,两端与干燥管相连。
实验:玻璃管上段和下段的各5个棉球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干燥管内塞入用稀NaOH润湿的棉球。0号棉球内预先包有少量K2CO3粉末,用注射器通过管壁小孔向0号棉球缓慢注入0.5mL的稀H2SO4。
玻璃管内选用铜丝固定棉球,从金属活动性考虑,是由于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入0号棉球内的稀H2SO4能否用浓HCl代替?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还可观察到上段1号棉球变色。从微观角度看,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0号棉球内包少量MnO2粉末,用注射器向棉球内注入少量5﹪H2O2溶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试剂不变,该装置是否适合比较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__________(填“是”或“否”)
与教材实验(如图1、图2)比较,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880
(10成都18)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教材用如图I实验介绍这一知识。
(1)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炭呈块状,实验时要先将木炭研细,再与CuO粉末混合均匀后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酒精灯火焰处加有铁丝网罩,其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提高成功率,某研究小组设计如图Ⅱ方案进行实验。
【装置改进】
稳定的高温时本实验成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装置也会影响加热的效率。图Ⅱ装置将卧式装置改为直立式装置。实验时,将反应混合物夯实于试管底部,调节酒精灯是外焰完全包围试管的下部。你认为该设计是否更好?______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研究】
分别称取2g木炭与CuO的混合物,按每种比例重复实验3次。实验记录如下表:
总质量相同(2g)但木炭与CuO比例不同的实验对比表
比例 |
1:6 |
1:7 |
1:8 |
1:9 |
1:10~1:11 |
1:12 |
1:13 |
加热时间 |
1′51″ |
1′43″ |
1′57″ |
1′51″ |
1′51″ |
1′53″ |
4′ |
实验现象 |
红热,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
偶尔红热,气泡较少 |
|||||
实验结果 |
表层铜珠较大,出现未完全反应的黑色木炭粉末,且木炭含量越高黑色粉末越多 |
反应较完全,生成亮红色网状铜块 |
部分生成Cu2O |
主要产物是Cu2O |
由实验数据分析,影响实验的另一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产物分析,该反应混合物的最佳比例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
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实验时应注意:
混合物需进行预热,除了使试管受热均匀外,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把石灰水浑浊作为木炭跟CuO反应的充分证据。因为试管中还可能发生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关于影响该实验的因素,你认为还可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560
.(10连云港27)某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走进化学实验室。邀请你参与以下活动。(已知①2Na2CO3+ H2SO4==NaHCO3+Na2SO4 NaHCO3 溶液呈碱性②CaSO4微溶,但在稀溶液中看作可溶,其水溶液呈中性)
(1)甲、乙两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丙、丁两同学想再现课本上将“澄清的石灰水滴入Na2CO3溶液”的现象,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实验,并各自进行操作。
【问题讨论】教师首先肯定了这四位同学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请你填空:
甲、乙同学将较多量的稀硫酸加入锥形瓶后,他们是依据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的现象来判断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丙、丁同学的实验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意外发现】甲同学和丙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白色沉淀溶解,有气泡产生,废液缸中形成无色溶液,这一现象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他们又以“无色溶液中含有那些溶质”为课题进行研究。
【提出猜想】经讨论呈现出如下猜想:
①溶质为:Na2SO4 CaSO4
②溶质为:Na2SO4 CaSO4 H2SO4
③溶质为:Na2SO4 CaSO4 NaOH
请你判断: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 (填数字代号)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针对认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取废液缸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少量 溶液,观察 |
a.若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
b.若无气泡产生,则猜想 成立 |
【意外发现2】乙同学和丁同学在洗刷仪器前,将A、B装置锥形瓶中的残留物倒入另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发现沉淀不溶,没有气泡,上层清液呈红色。此时,上层清液中溶质的组成情况可能有许多组。如①Na2SO4 NaOH ②Na2SO4 Ca(OH)2③Na2SO4 NaOH Na2CO3
④Na2SO4 ⑤Na2SO4 Na2CO3 (未列全。请用化学式将④⑤补充完整)
(2)教师点拨: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能发生反应的方法还有多种。
【拓展探究】小组同学用其他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适量)与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加入CuSO4溶液至蓝色 沉淀生成,则(填“能”或“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
②若不加酚酞试液,将稀硫酸(少量)与V1mLNaOH稀溶液混合后,再向其中CuSO4溶液至蓝色沉淀不再产生时,消耗了V2mLCuSO4溶液,此时还必须做一个对比实验才能证明两者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个对比实验是(简述操作方法及结论)证明稀硫酸和NaOH稀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430
(10龙岩市17).已知,钠在较高温度下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该反应后含碳产物是什么?不同的同学提出如下五种猜想:甲认为是C,乙认为是CO,丙认为是Na2CO3,丁认为是CO和Na2CO3,戊认为是NaHCO3。为确定该反应的含碳产物,五位同学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已知:CO能与PdCl2生产黑色的Pd,可利用该反应检测CO是否存在。回答下列问题:
(1)不用实验就可知道戊的猜想是错误的,因为该猜想违背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使制气过程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_(选填右图中的“I”、“II”或“III”)。
(4)实验时应先往装钠的玻璃直管通CO2一段时间,装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开始后,观察到PdCl2溶液的试管中有黑色物质产生,且充分反应后玻璃直管中的固体全部溶解于水。取所得溶液并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浑浊现象。据此可知:
①哪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答:___________。
②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653
(10天津市26).今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旱灾,我们在抗旱救灾的同时,更应倡导保护水环境、珍惜水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论是自来水还是纯净水,你认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下列选项中能确认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水的蒸馏 B.水的蒸发 C.水的电解 D.水的净化
(2)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人均水量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市是极度缺水的城市。下列做法符合节约用水的是_____。
A.使用节水龙头
B.用淘米水洗碗
C.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D.使用不间断地边注水边冲淋、排水的用水量为165L/次的家用洗衣机
(3)实验室中有一杯含有MgCl2和CaCl2的硬水,下表是某兴趣小组设计软化硬水的实验方案,请你一起来完成下表。
可供选用的药品有:Ca(OH)2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肥皂水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
①取少量硬水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Ca(OH)2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MgCl2+ Ca(OH)2== Mg(OH)2 +CaCl2 |
②再向上述试管中滴加______,直到不再产生沉淀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
③过滤 |
滤出沉淀 |
得到澄清滤液 |
④用两试管分别取等量的上述滤液和原硬水样品,分别滴加____,振荡 |
盛有滤液的试管中________ |
证明硬水已软化 |
- 题型:33
- 难度:较难
- 人气:1162
【桂林201030.】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
【思维拓展】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651
【10福建宁德17】.一包黑色粉末可能由氧化铜和炭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学校科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设计方案】(1)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中①②相关内容:
现象 |
结论 |
溶液呈蓝色,有黑色不溶物 |
含CuO、C |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有黑色不溶物 |
只含① |
溶液呈蓝色,② 。 |
只含CuO |
(2)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氧化铜和炭粉的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的性质,探究小组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①能证明CuO与C已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答一点即可)试管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最能说明试管中物质已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729
【10湖北十堰21】.小丹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从同一卷镁带中剪取长度相等的两根镁带,分别与室温下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观察发现:镁带在稀盐中放出气泡的速率明显快鱼在稀硫酸中防除气泡的速率。
[查阅资料]
1.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映,基本质是金属单质与H反映。
2.生成H2速率主要取决与:①金属表面积 ②溶液中H浓度 ③温度等条件
3.H的浓度与1L溶液中H的数目成正比。
4.溶液中除H外的其它离子可能会影响反映速率。
[提出问题]
①小丹同学在进行上述实验时,控制了镁带与酸反映的哪几个条件?(答出两条)
②上述反映中C1-、SO如果反映速度?
[猜想假设]
I.Cl-促进了镁与酸的反映,SO对反映无影响。
II.SO抑制了镁与酸的反映,C1-对反映无影响。
III. 。
请回答问题①,完成猜想3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小丹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 编号 |
铝片 长度 |
H+浓度 相同的酸 |
反应片刻后 添加少量试剂 |
产生气泡 的速率 |
结论 |
A |
2cm |
5mL盐酸 |
Na2SO4固体 |
无明显变化 |
(结论A) |
B |
2cm |
5mL硫酸 |
(试剂B) |
明显加快 |
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 |
试剂B是 (化学式)固体。
[结论]结论A为 。
[反思]将试剂B改用HC1气体,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其原因是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642
【10乌鲁木齐市17】.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 ② 。
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 , ④ 。
(3)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4)你认为 ⑤ 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⑥ 。
(5)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⑦ , ⑧ 。因此,如果 ⑨ 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49
【10新疆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对溶液的鉴别进行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实验目的】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四种溶液的鉴别。
【实验药品】未贴标签的四瓶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和紫色石蕊试剂。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等。
【设计并实验】甲组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剂鉴别四种溶液:
实验操作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1)用4支试管,各取少量四种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剂; |
一支试管中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则原溶液是 溶液。 |
(2)另用3支试管,各取少量未确定的三种溶液,分别滴加步骤(1)检验出的溶液。 |
一支试管中溶液有气泡放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 |
(3)另用2支试管, |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原溶液是 溶液,另一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则原溶液是 溶液。 |
乙组同学经讨论认为,不用紫色石蕊试剂也能鉴别出四种溶液。种自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同学 |
实验操作 |
实现现象 |
结 论 |
小红 |
用3支试管,各取少量三种溶液,分别滴加另一种溶液。 |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
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
小勇 |
一支试管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两支试管溶液中无现象。 |
所滴加的溶液是Na2CO3溶液。 |
|
小新 |
三支试管溶液中都无现象。 |
所滴加的溶液是NaOH溶液 |
乙组三位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本组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所滴加的溶液应是 溶液,由此鉴别出了四种溶液。
【反应与体会】①物质的鉴别有多种方法;②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等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818
(10泰安2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那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 ;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有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u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 。由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854
(10株洲30).(7分)化学老师谢××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I:没变质,全部是NaOH;猜想II:部分变质,既含有NaOH{又
含有Na2CO3: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Na2CO3。
【查阅资料】①已知反应:BaCl2+Na2CO3=2NaCl+BaCO3↓
②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
盐溶液 |
NaCI |
Na2CO3 |
BaCl2 |
pH |
等于7 |
大于7 |
等于7 |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称取上述氢氧化钠固体样品8.0g溶于50ml,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后,静置。 |
产生白色沉淀 |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 (1 ) (填化学式)。 |
②用玻璃棒蘸取少量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块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测出pH |
pH=11 |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 (2) (填化学式)。 |
上述步骤①中,所用称量仪器的名称是 (3) ,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 (4)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 (5) 是正确的。
【拓展】该小组同学为测定出该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继续将上述白色沉淀过滤、洗净、
干燥,称得其质量为2.0g,则原试剂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6) (假定试剂中无其它杂质)。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 (7)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1647
(10哈尔滨 36).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1) 时。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2)
(3) (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 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4)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5) 。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233
(10大连55).现有粗铜粉末,其中含有少量的铁、锌和金。某活动小组想要测定其中铜的质量分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Ⅰ:称取一定质量的粗铜样品,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量;
步骤Ⅱ:去“步骤Ⅰ”中所得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冷却到室温后称量;
步骤Ⅲ:根据测得数据推算出粗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⑴步骤Ⅰ:验证稀盐酸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如果不对滤渣进行洗涤而直接干燥,称量结果将会(填“偏高”或“偏低”)。
⑵“步骤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⑶某同学认为,按以上方案完成“步骤Ⅰ”,在进行“步骤Ⅱ”时,将所得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后,再补充适当操作,也可以推算出粗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补充的操作。
- 题型:33
- 难度:困难
- 人气:403
(10大连56).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甲、乙两种废水。甲废水中主要含有硫酸和硫酸镁;乙废水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其他成分含量很少,可忽略)。为了研究废水处理方案,某活动小组取来一定量该工厂的甲、乙两种废水,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要求不外加其他试剂,使处理后的废水呈中性并回收得到硫酸镁固体。写出实验步骤。
提示:2NaOH+MgSO4=Na2SO4+Mg(OH)2↓
- 题型:33
- 难度:较难
- 人气: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