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2020-03-18
  • 题量:12
  • 年级:高一
  • 类型:月考试卷
  • 浏览:1908

[河南]2011-2012学年河南省偃师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题3分)
揭开蚊子咬人的秘密
蚊子靠什么能很快地发现我们在哪里呢?当几个人同住一个有蚊子的房间里时,经常是有的人被蚊子反复叮咬,而有的人却很少被蚊子叮咬或感觉不到蚊子的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美国农业服务处昆虫研究中心蚊蝇部经过30 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在上世纪20 年代,昆虫研究人员就已经知道人与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有吸引作用。在1968 年,农业处昆虫研究中心的艾克瑞等人发现汗液中的乳酸能吸引蚊子。但是,这两种化合物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都没有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大。这证明一定还有其他的化合物是蚊子的引诱剂。经过对汗液挥发物成分与含量进行大量的组合匹配试验,他们发现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的混合物对蚊子有特别强的吸引作用。丙酮是人体代谢脂肪时放出的成分。二甲基二硫醚是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的成分。当把这三种成分单独使用时,它们对蚊子只具有中等的吸引作用。例如,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与丙酮混合时才能吸引80%的蚊子。但是,这也没有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二甲基二硫醚是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份。在二元混合物中加人这一成分后,就比一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更大。这是在人工配制的引诱剂实验中发现的第一个成功的例子。他们的研究目标是要配制出引诱力更强的引诱剂,让蚊子离开人进入诱捕器来消灭蚊子。根据他们的研究,大多数人的身上排出的代谢物成分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每种化合物的量则因人而异变化很大。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蚊子在叮咬人时有不同的喜好。 但是,目前他们还不清楚这些物质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吸引蚊子的。
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找到与人体汗液分泌物相当的引诱剂后,他们也就知道了如何寻找驱蚊剂的方法。他们利用在引诱剂中添加别的化合物使蚊子回避的方法找到一种驱蚊化合物。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与美国市场上出售的只有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不同,这一化合物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由于专利权益方面的原因,他们没有报告这一化合物的名称。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灭蚊研究的进展,开发出更多更安全的驱蚊剂。
文中说“这一化合物能使引诱剂对蚊子的活性减少到6% ”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入这一化合物后,引诱剂对于蚊子的引诱作用下降到原来的6%,甚至丧失引诱作用。
B.把“这一化合物”加入引诱剂中,那就对蚊子更具有引诱力从而增强对蚊子的杀伤力。
C.蚊子接触到加人了这种化合物的引诱剂后,活动能力减少到原来的6% ,不会再攻击人。
D.蚊子接触到引诱剂中的这一化合物后,活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被杀灭。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在新陈代谢脂肪的过程中会分泌出一种叫“丙酮”的成分,这种成分对蚊子吸引力
较强。
B.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细菌分解蛋白质时放出一种叫“二甲基二硫醚”的成分,这种
成分对蚊子也具有一定吸引力。
C.制造引诱剂是前景特别广阔的杀蚊虫办法,而构成引诱剂的主要成分就是二甲基二硫醚。
D.乳酸只能吸引不到20%的蚊子,而丙酮能吸引80%的蚊子。把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

醚三者混合就超过人的手臂对蚊子的吸引力。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和动物汗液里的乳酸和呼出的二氧化碳对蚊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容易招惹蚊子的不光是人,还有动物。
B.美国原先已有一种在蚊子接近或接触皮肤时才起作用的驱蚊剂,而伯尔尼尔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的驱蚊剂能使蚊子感觉不到目标物的存在。
C.随着人类研制的用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三者混合而成的驱蚊剂的诞生,人类将越来越远离蚊子的困扰。
D.有些人对蚊子的吸引力特别大,很可能是由于他们身体表面含有的乳酸、丙酮和二甲基二硫醚这三者的比例恰巧适合蚊子的口味。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244
2、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小题。(共19分)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沈括 《梦溪笔谈·晏殊不隐》
下面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值御试进士适:恰逢 B.及馆职为:担任
C.许臣僚择燕饮胜:名胜美景 D.执政莫所因谕:明白、理解

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上谕之曰”中的“之”相同的是(  )

A.召之阙下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上面谕除授之意 D.无可为之

下列选项全都能体现出晏殊不隐的一项是(  )
①乞别命题   ② 公语言质野   ③臣若有钱,亦须往    ④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⑤直以贫,无可为之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翻译下面句子
(1)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2)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1615
3、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共11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诗人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人气:702
4、

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6分)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青泥何盘盘,             
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银瓶乍破水浆崩,铁骑突出刀枪鸣。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407
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仰望:一种精神姿势
①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②“仰望星空”--许多年来,这个朴素的举止,它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绪,一直感动和濡染着我。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束信仰仪式。它教会了我迷恋和感恩,教会了我如何守护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细微之物学习谦卑与忠诚……谦卑,人只有恢复到谦卑,生命才能获得神性的支持,心灵才能生出竹节的高度与尊严。
③如果说“仰望”有着精神同义词的话,我想,那应是“憧憬、虔敬、守朴、遵诺、履约、皈依、忠诚……”之类。“仰望”--让人端直和挺拔!它既是自然意义的翘首,又是社会属性的膜拜;它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动作,亦可象征一代人的文化品性和精神姿势。因此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观察习惯:看一个人对“星空”的态度--有无“仰”之虔敬,有无和“仰”相匹配的气质……某种意义上,看一个人如何消费星空,便可粗略判断他是如何消费生命的。于一个时代的整体人群而言,亦如此。            
④在古希腊,在古埃及,在古华夏,当追溯文明之源时,你会发现:最早的文化灵感和生命智识莫不受孕于对天象的注视,莫不诞生于玉穹苍庐的感召和月晕清辉的谕示!神话、咏叹、时令、历法、图腾、祭礼、哲学、诗辞、占卜、宗教、艺术……概莫能外。日月交迭,星转斗移;阴晴亏盈,风云变幻;文化与天地共栖,人伦与神明同息;银河璀璨之时,也是人文潮汐高涨的季节。星空,对地面爬行的人来说,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的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与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从雅典神庙的“认识你自己”到贝多芬“我的王国在天空”;从屈原“夜光何德,死而又育”的天问,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郗嘘……正是在星光的抚照与萦绕下,“人”才印证了自己的立足点,确立着无限和有限,感受到天道的永恒与轮回,从而在坐标系中获得生命的镇定。失去星空的笼罩和滋养,人的精神夜晚该会多么黯然与冷寂!生命之上,是山顶;山顶之上,是“上苍”。对地球人来说,星空即唯一的“上苍”,也是最璀璨的精神屋顶,它把时空的巍峨、神秘、诗意、纯净、浩瀚、深邃、慷慨、无限……一并交给了你。汉语构词真的奇妙,把“信仰”二字拆开来,你即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唯仰者信,唯信者仰。
⑤对星空的审美态度和消费方式,往往可见一个时代的生存品格、文化习性和价值信仰。我发现,凡有德和有信的时代,必是谦卑的时代,必是尊重万物、惯于膜拜和仰望的时代;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涨潮的季节,也必是凝视星空最深情与专注之时。应该说,半世纪之前的人类,在对星空的消费上,基本是一种纯真的、童年式的文化和精神消费--幻想式、恋曲式的,更多地,人们用一种唯美和宗教的视线凝望它;但现代以来,随着技术信心的膨胀和飞行工具的扩张,人们却变得实用了、贪婪了,开始用一种急躁的物理的方式染指她……手足代之目光,触摸代之表白。这有个标志点:公元1969年7月20日,随着“阿波罗”登月舱缓缓启开,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地球人,在一片人类从未涉足过的裸土上,插下了一面星条旗。
⑥ 当星空变成了“太空”、意象变成了领地,当想象力变成了科技力和生产力,“嫦蛾奔月”变成了“太空竞赛”和“星球大战”--人类对星空的消费,也就完成了由“爱慕”向“占有”的偷渡,对它的打量也就从“恋情式”进入了“科技式”和“政治式”,膜拜变成了染指和窃取。不仅恋曲结束了,连爱情也一并死掉了。
⑦ 至此,康德和牛顿所栖息的那个精神夜晚,彻底终结。他们的“星空”已被彻底物理化。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康德的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
文章第二段中“仰望星空”所蕴含的生命美学和宗教意蕴具体指什么?
根据文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不同时代的人对“星空”的不同态度。(4)
结合全文,就本文突出的艺术手法,选择两个简要举例加以赏析。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973
6、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鸟(hào)古木(shŭn)血(mén)心自问青(zhŏng)
B.铁(jì)呕哑( zhāo)哳教(fāng)一(chóu)莫展
C.饿(piăo)狗(zhì)槁(pù)舟(jì)
D.(qì)而不舍(kuĭ)步(zhōng)规中矩(zhăo)牙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465
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理想主义只是一种精炼的写实主义,以理想派攻击写实派,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
B.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C.强调规范答题,这其实是在培养认真细心严谨的行为习惯,好作风是“规”出来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D.时下,明星整容已成潮流,大众也能理解明星的面子至关重要,但是,当有媒体问到此事,许多明星的态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观众猜疑纷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26
8、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另类”思想更应充分的宽容和鼓励,从而为他们一个宽自由的抒写空间。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如果中国不缓解人口增长对水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加强综合性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06
9、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剧本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及人物行动来表达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及行动是离不开环境的。               。试想《红楼梦》这个戏有无布景演出时的两种不同效果,把大观园、怡红院、潇湘馆这些环境从形象上虚拟起来,就很难衬托出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的典型性格,削弱了行动的根据,就不利于主题思想的充分表达。
① 句话同时还指出了人和环境、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 统戏曲以演员虚拟动作来表达环境,放弃了生动具体的景物造型形象及其突出
人物行动、突出主题思想的艺术功能 。
③恩格斯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④在许多创新剧目的演出效果上会大为减色的。
⑤这里的典型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包含着很广泛的社会内容。

A.②③⑤④①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②④ D.②④③⑤①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753
10、

展开想象,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补上适当的语句。要求修辞和句式相同,语意连贯,内容一致。
春天的雨,象南国少女的爱,温婉如水,含蓄娇媚;夏天的雨,                  。 春天的雨,                                       ;夏天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悠远的信天游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春天的雨,缠绵,温柔,纤细;夏天的雨,豪爽,酣畅,粗犷。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066
11、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报小记者、×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营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材料2:在一所中学的高三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

  • 题型:3
  • 难度:未知
  • 人气:1266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第二天风停后,两人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年轻人很诧异,问起原因,老人道:“你经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如把树栽活以后就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风刮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种特点的原因。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