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1-2012学年江苏省海门市九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4分)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 A (和/或)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Hóng yáng( )雷锋精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hū huàn( )、文明进步的坚实阶梯。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 B (对接/对照)。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fù yǔ( )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C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像雷锋那样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共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史诗!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 ) ( ) ( )
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人A、B两处。(2分)
A处应填_______________,B处应填_______________。
在横线C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C处的标点是_______________。
弘謇中学九年级(2)班四月二十五日下午三点在教室举行“新时代雷锋精神大家谈”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①张老师安排你去校长室邀请王校长参加活动,你碰到王校长后怎样说?
②活动由你主持。你的开场白设计为:
③活动中小明提出了“雷锋与保尔应当有新时代共同的精神意义”的话题。你就这个话题有怎样的思考?
- 题型:0
- 难度:容易
- 人气:762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吴均《与朱元思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温家宝总理曾引用过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 ”来表达海峡两岸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934
下面的文段中有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4分)
①张謇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炼社会的软硬实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适合自己、适应当时社会理念的张謇精神的形成,是一种了不起的创新。③我们今天学习张謇精神,不光要有对前人精神的发扬,更要有继承。
第 句,修改为:
第 句,修改为:
- 题型:3
- 难度:容易
- 人气:31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①。
青山缭绕②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① 徊:徘徊。②缭绕:环绕。
有人说“晚云含雨却低徊”中“低徊”的是诗人自己。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富有怎样的哲理?
- 题型:18
- 难度:较易
- 人气:10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 卒 不 见 人 ② 其 状 若 仰 大 盂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余尝求小盘谷 ( ) ②探之不可穷 ( )
③由寺北行,至卢龙山 ( ) ④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简要概述作者游小盘山的行踪。
- 题型:45
- 难度:较易
- 人气:860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7分)
多比“不如我者”
王延群
①明代陈眉公《小窗幽记》中说,“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足。”清代石天基《长生秘诀》中也说,“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盛者比之,心即坦然大乐矣。”诚哉,斯文言!
②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人怨天尤人,总感觉自己活得不自在。他们也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权,不是没有好儿女,而是执意要跟胜过自己的他人进行比较。是的,好多东西是没有办法比较的。人不知足,就是由比较而来的。精神上的不知足往往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生活享受方面的比较就会带来危害,因为那是现实的。人们常说,人总是看见自己碗里的肉少,所以才会不停地奋斗,而追求生活中最大的享受。因为有形的东西总是有欠缺的,所以人们的物质欲望也是永远难以满足的,这就叫“人比人,气死人”。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满腹牢骚,心生嫉妒。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健康长寿。
③的确,生活中不恰当的攀比,给了人们许多烦恼和困扰,让许多人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幸福。因此,我们常劝慰自己或他人“少与别人攀比”。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如果能与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的话,不仅没有任何的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最重要的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去比。会比,使人笑;不会比,使人跳。既然人生在世难免一“比”, 就要学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的一种让自己快乐的比较法就是:多比“不如我者”。
④在待遇和生活方面不与比自己高的人攀比,如果一定要比的话,就和比自己差的人比。美国作家亨利·曼特说:“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事非常简单,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我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就朝我们的后面去看看,还有比我们不如的人,比一比那些缺吃少穿比自己更差的穷人,这样你就会有知足感和自豪感了,就会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⑤生活中,只有知足者才能常乐。清人胡澹庵所编《解人颐》一书中有一首《知足歌》,就是讲知足是通过向下比较而感悟的:“人生尽享福,人苦不知足。思量事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⑥人生在世要有自己的活法,要有自己的快乐坐标。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是每一个人都应学会的生活智慧。
(原文有删改)
文章开头引用《小窗幽记》和《长生秘诀》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结合第四段中亨利·曼特的话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4分)
文中划线句子中划线的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但是,“人比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除非是真正的圣贤,很难不与他人相比较的。
有人说,人应该有上进心,就应该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比较,这样才能有追求的目标。这与作者的观点相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5分)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197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3分)
芦花开在故乡里
苇迪
①是秋天了。
②草,慢慢地枯了;叶,悄悄地落了;菊花,悠然地开了……行走在秋天的城市里,我的目光总是下意识地掠过眼前熟悉的一切,向着远方眺望——我多么渴望,视野里能够出现大片大片苍茫的芦花啊!可我看到的,又是什么呢?除了远山,就是无尽的天空了。
③一次次眺望,一次次落空,让我不得不收回目光,将它投向遥远的记忆——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④故乡多水,房前屋后不是水沟水渠就是河塘河滩,而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于是,行走在故乡里,眼光一瞥,就能瞥到一大片一大片茂盛的芦苇。
⑤那些芦苇,从春到夏,一直脆生生地绿着,绿成了一簇簇浓密的青纱帐。不过,在小孩子的眼中,芦苇实在太平常了,平常到小孩子们毫不在意——除了粘知了时去折一根芦苇,小孩子们对芦苇一向视而不见。
⑥可秋天一到,一切就变得不同了。——秋天来了,芦花就开了;而乡下的女孩子,有几个不喜欢芦花的?放学的路上,一群女孩子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芦苇丛时,几乎所有的女孩儿都会停下脚步,顺手折一枝芦花。初开的芦花浅灰中透出淡淡的红,显得很是清秀。一路上,女孩们拿着芦花,不时地轻拂女伴的面颊,那种柔柔痒痒的感觉总会激起女伴的阵阵笑声,而女伴自会拿起芦花当武器前去还击……就这样,女孩们追着,躲着,笑着,闹着,很快就到了家。那枝芦花,就被女孩儿随手插在了自家的篱笆上……
⑦秋,一天天地深了;芦花,也一天天地变了。不知不觉中,芦花从灰色变成了白色,而白色的芦花,益发显得蓬松而柔软,随手轻拂,就会拂出一掌飞絮。此时的芦花,再没有女孩儿拿它做玩具了——飞絮一飘,总会让人打喷嚏。于是,大片大片的芦花,就那样静静地开在村庄的周围,开成一片风景。尤其在黄昏,当橙红的霞光映着白色的芦花,一切显得分外动人。那时候的我,总喜欢在放学归来时,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的大柳树下,默默注视着霞光里的芦花,欣赏着那种难言的壮美。坦率地说,年少的我,正是从芦花那里感觉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⑧不过在乡下,没人在乎芦花美不美的。冬天一到,芦花便从四野里消失了——芦苇被人割走了,带回家去盖房子。至于芦花,也被派上了用场——巧手的主妇利用布条、麻绳与芦花,给孩子们编出一双双毛窝来。那些温暖的毛窝,足以让孩子安然地度过一个冬天。等到来年,毛窝穿破了,新的芦苇又长出来了,新的芦花也开出来了……
⑨年年与芦花相伴,芦花自然就成了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花。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是啊,看见芦花了,就快到家了。在年少的记忆里,芦花总是与家连在一起的。
⑩可在后来,在我13岁那年,我却不得不告别芦花,去一座城市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城里,我见到了百合,见到了海棠,见到了郁金香,见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从未见过的娇美艳丽的花儿,但我最想见的,依然是芦花。可任凭我如何去寻找,在城里,我始终找不到一枝芦花。是啊,芦花只属于乡野,城里哪有它的身影呢?
⑪可我,怎能放下芦花呢?年年秋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我的芦花,在一次次的失落之后,我总会将目光投向我的内心深处——在那里,芦花一直开着,开在我的故乡里。
(原文有删减)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芦花开在故乡里”的理解。
文章第②段为什么从城里看不到芦花写起?
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进了城后见到的其他几种花?
作者在第⑨节中写到“外出归来,远远望见那一大片白茫茫的芦花,心中就会感到分外温暖分外踏实”,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份独到之情?
阅读第⑦段,仿照示例,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任选一个角度】
示例:文字可谓简洁,但每个层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而无论形还是神,却都准确地传给读者了。比如文章开始,仅用“滋润美艳”四个字,就将江南雪的特质准确地概括出来,并因为它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所以给读者的印象鲜明而深切。
斯妤《简洁精纯的<雪>》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369
作文。
请以“又闻那一缕馨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题型:20
- 难度:较易
- 人气: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