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2-2013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初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枯瘠(jǐ)袅娜(niǎo)坦荡如砥(chí)好高骛远(wù) |
B.宽宥(yòu)踉跄(liàng)强聒不舍(qiǎng)忍俊不禁(jīn) |
C.奇崛(qū)和睦(mù)不屑置辩(xuè)面面相觑(qù) |
D.伶仃(líng)充塞(sāi)迥然不同(jiǒng)不省人事(shěng)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73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B.每年清明节,人们总要用扫墓、植树等方式来祭奠先人(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 |
C.“我不会杀猪了,”胡屠户道:“有我这贤婿,还怕后辈子靠不着怎的?” |
D.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2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捏的面人无论是唐僧师徒还是十二生肖,无不栩栩如生。 |
B.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
C.填表时,他既想报海南三日游,又想报台湾七日游,总是见异思迁。 |
D.今天学习《变色龙》,同学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否则愧对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6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年中考数学试卷渗透了一些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远超去年。 |
B.通过这次英语电视大赛,使我们增长了才能,陶冶了情操。 |
C.为了防止车辆失窃事件不再发生,小区保安部门加强了安保措施。 |
D.江都区能否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加速培养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896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海燕》选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春天的旋律》,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海燕的艺术形象,赞颂了英勇乐观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
B.《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
C.诗歌《有的人》每一节都运用对比手法,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
D.《社戏》、《孔乙己》分别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973
下列没有围绕画线句论述的一句是 ( )
学习要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A.古语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B.“水滴”和“绳锯”的力量可谓小矣,但是经常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滴”,去“锯”,最终会收到“石穿”“木断”的效果。我们学习上要打好基础,也必须有这种精神。 |
C.“满招损,谦受益”,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 |
D.只要坚持不懈地下功夫,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基础是一定可以打得坚实的。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78
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有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wǎn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hóng曲水wǎn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yùn。
|
|
|
|
|
|
|
|
|
|
|
|
|
|
|
|
- 题型:11
- 难度:容易
- 人气:1027
默写。(每空1分,共9分)
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有的人》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是从鲁迅先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来的。
人生既需要“ ,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凌云壮志,也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1183
江都某学校要办校刊了,校刊栏目的拟名可有讲究了,要轻松、灵动、活泼,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比如“校长心语”比“校长讲话”就更有情味。假如你是校刊的编辑,请修改下列的栏目名,使之更有个性和特色。
校园生活 好人好事 学生作文
- 题型:0
- 难度:容易
- 人气:1632
名著阅读。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本段出自《水浒传》的精彩章节“ ”,主人公鲁达后来的绰号是 。
清代评论家金圣叹说“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论粗卤处,他也有些粗卤;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请结合选段内容略加分析。
- 题型:45
- 难度:较易
- 人气:790
阅读下面两首诗。(5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甲诗和乙诗中表明诗人刘禹锡和王湾当时所处地点分别是 和 。
乙诗中哪一联和甲诗的颈联在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 题型:18
- 难度:较易
- 人气:829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强忆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④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⑤,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⑥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⑦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⑧吾业者,此二物也。
——(选自《秦观论读书》,有删节)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④比:近。⑤惩艾:惩戒。⑥曩时:从前。⑦寻绎:反复推求。⑧败:损害。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 ) (2)主人日再食(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把卷无几日( )
与“当余之从师也”中“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戴朱缨宝饰之帽 | B.暗疏之,亦不甚失 |
C.故虽强忆之力 | D.无丝竹之乱耳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者游。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甲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 ,选段记述了自己成年从师的 和生活之苦;乙文作者认为损害自己学业的两个因素是“ ”和“ ”。
- 题型:45
- 难度:较易
- 人气:743
阅读下文。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作者对阅读鲁迅作品的看法是:既 ,又 。
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962
不卖
范春歌
(1)我有朋友是个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一百!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呢!
(15)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17)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
文章以“不卖”为题有什么作用?你还能拟什么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一开始“朋友”花高价想买,而后来夫妇俩相送却不要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情节贵在一波三折,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令人感到意外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14)(15)(17)节中各有一个划线的高兴,说说它们的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结尾仿佛尚不完整,请你来续写一个结尾,并说说你从朋友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续写不少于50字)(续写3分,感悟2分)
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2111
写作(63分,其中书写3分)
请以“ ,也是一种享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题型:20
- 难度:较易
- 人气: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