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3届浙江宁波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 | 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 |
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 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42
与汉朝、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社会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A.能选拔到道德优异有议政能力的人 | B.有利于巩固豪强地主的统治地位 |
C.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 D.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897
苏轼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唐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产生无关的是
A.统治者注重理学,重视文化的发展 |
B.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
C.政府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 |
D.注重对外文化交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54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以下有关明朝国家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废除了丞相,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B.注重人才选拔,鼓励思想自由发展 |
C.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对外交往 |
D.保护资本主义萌芽,扶植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02
《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王阳明的哪一个主张刚好与之契合?
A.知行合一 | B.存天理,灭人欲 | C.心外无物 | D.致良知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54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循天下之公”,这些观点
A.是皇权强化、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 |
B.是批判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的呼声 |
C.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
D.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63
2012年6月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打捞出水了“盛源合记”玉印(古代商号商帮的印章)、西班牙银币、精美青花瓷、铜器、锡砚台等773件器物。同时还出水了宁波特产的用于压船舱的梅园石,另外还出水了29枚铜钱,以“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为多。根据上述情况,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从出水实物可以推断沉船的年代可能为清朝中晚期 |
B.从出水物品可以推断这是一艘商贸运输船 |
C.从出水梅园石可以推断此船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或停靠过宁波 |
D.从出水的西班牙银币可以推断此船曾到西班牙进行过商业贸易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87
《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该社会现象的改变开始于
A.明末清初 | B.清末民初 | C.新中国成立后 | D.改革开放后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50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 | 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 |
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 | 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侵略要求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32
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第一次巨变”当指
A.由君主专制走向共和 |
B.由落后走向富强 |
C.由愚昧走向科学 |
D.由封闭走向开放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57
读图,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趋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为面粉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
B.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大工业 |
C.面粉出口的增长得益于欧洲对面粉需求量的增加 |
D.南京国民政府保护工商业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面粉业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57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其著作《毛泽东传》里这样评价毛泽东在某时期的作用: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入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份组成的群体加以锻炼,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该评价所对应的事件应是
A.国民大革命的爆发 | B.南昌起义的发动 |
C.长征的胜利 | D.新中国的成立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16
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图。下列对此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时期农业比重大,在于国家重点发展农业 |
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主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 |
C.“二五”时期工业比重上升是政企分开的结果 |
D.第三产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22
图是某一时期的“结婚证”,从中反映了
①结婚有法可依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③“结婚证”突显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④法治完全遭到破坏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②③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83
《春天的故事》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下列事件发生在1979年的有: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④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①②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68
下列事件与邓小平主持或支持有关。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④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①②④③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55
图中的三个标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的管理制度。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C.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15
美国《时代周刊》在1984年4月30日的杂志封面(图5)。封面标题为“CHINA’S NEW FACE-What Reagan Will See”(意为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里根这时来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标语是
A.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
B.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
C.开发浦东、开放浦东 |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70
下面是某同学对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召开时间、会议内容及意义的整理,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80
《中国农民调查》记载: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认为小岗村现在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小岗村的土地分散,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现在发展的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当年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是个错误的决定 |
B.分散的家庭经济不适合现今社会化大生产 |
C.只有国有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
D.中国所有的农村地区仅适合发展集体经济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04
17世纪,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土豆传入中国。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而引进 |
B.郑和下西洋时从美洲带回 |
C.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时带入 |
D.新航路开辟后,由于世界联系加强而传入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88
据统计,英国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 B.煤炭开采能力的提高 |
C.“铁路时代”的到来 | D.煤炭发电的需要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53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位英国人来到美国,在那里进行了建立人人平等的“新和谐公社”理想社会的尝试。公社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和谐”相处。下列关于这一“尝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
B.这一设想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
C.这一做法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 |
D.这一尝试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20
导致图6(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82
法国是二个富有艺术气息的国度,下列成就与法国有关的是①开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②最先打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旗号 ③产生了最为著名的后期印象主义画家④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
A.②④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30
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力量的消长和重组,体现在地缘政治不断有热点凸显,有的媒体甚至以“新一轮冷战”来形容当前的国际关系。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一战后美苏冷战的重新关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的研究持续不断先后出现了“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等三个学派。“正统派”在40~50年代占据主流。他们认为,苏联寻求世界霸权是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修正派”在60年代成为主流。他们认为,冷战的爆发应该由美国负责。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一个世界体系,而美国的决策者们担心.苏联和其周围的共产党国家会与世界经济体系相互隔绝,因此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后修正派”于70年代兴起。他们认为,美苏两国的实用主义政策,以及双方的一系列决策错误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双方对冷战的爆发都负有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研究的视野扩大到了欧洲和亚洲,探讨了英国、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冷战中的作用。
——徐蓝《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进入7 0年代以后,冷战史研究的大环境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美苏两大国之间“缓和”体制的逐步建立,又抽去了国际关系中冲突性因素的紧迫性。随着国际政治对抗中“常规化”趋势的出现,冷战中意识形态对峙的因素也进一步淡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修正派”开始崛起。……进入90年代以后,苏联及其集团的瓦解又为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打开了接触利用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档案资料的大门。与此同时,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的档案资料(尤其是与冷战走向结束的进程有关的资料)也进一步开放。
——陈兼、余伟民《“冷战史新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
材料三 一些当时发生时看似严重的事件,在之后反观时经常被证明为无足轻重;而另一方面,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的后果得以充分展示,从而这种变化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际学术界对冷战起源基本观点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70年代起学术界对冷战责任认定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以20世纪5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论证材料三中所提到的“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会变得举足轻重”。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研究国际关系史时应注意怎样的原则?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484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的印度和中国对发展铁路有不同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以大机器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是导致印度衰落和贫困的根源。
——张杰《铁路与民主》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在国弱民穷形势下,如何修建铁路?'孙中山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经营4 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孙永福《孙中山与中国铁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甘地对修筑铁路的态度,并作简要评价。
(2)材料二中孙中山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甘地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共性。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369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总能带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个运动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因为在运动中天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写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的社会送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魏源可能是战后第一位体会到时代已开始在变与西方影响之大的中国学者。……时代在变,古代的天地人物,俱不同于今日,“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岂惟世事,物理有然。”所论激切,多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有“奇书”之称。可惜其在中国所发生的影响,远不及在日本,具有莫大的刺激。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30年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
——中原网《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的三次突破》
(1)材料一中的“这个运动”指什么?该运动送来了什么“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奇书”指什么?魏源的什么思想“为时人所不能道、未曾闻”?在近代中国,该思想在实践中是如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过去30年间,在中国形成了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