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0-03-18
  • 题量:18
  • 年级:高三
  • 类型:高考冲刺
  • 浏览:243

[湖南]2013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1、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教育宗教一切文化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其所受祸害,较之晋代五胡乱华一段更深刻,更惨澹。”导致这一状况的起点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20
2、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显示黄宗羲

A.反对儒家正统思想 B.继承发展了传统儒学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47
3、

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无法从图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份
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C.我国的自然经济更进一步解体
D.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1
4、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不能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是

A.中国的革命势力和反革命的势力正酝酿着一场大决战
B.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
C.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
D.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30
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这一做法

A.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C.破坏了工农联盟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58
6、

苏格拉底由于直言不讳,得罪了某些政客,被他们以“不信神”和“误导青年”的罪名告上法庭。在法庭上,苏格拉底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艾农斯(雅典郊区一农民)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听见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艾农斯决定举手投他有罪!结果,表决以多数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与结果显示了

A.雅典民主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雅典民主政治的公平公正的原则 D.雅典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10
7、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民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变得更为广阔。”以下不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B.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C.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D.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80
8、

“《神曲》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意大利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以下历史事件中与此相类似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维新运动 C.启蒙运动 D.辛亥革命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36
9、

1787年宪法规定:“不设世袭国王,也不颁发贵族爵位。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总统和众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在此之前,地方各州的州议会和州政府已经实现了选民选举产生的制度……”。材料最能体现

A.共和制原则    B.分权与制衡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19
10、

列宁说:“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这里的“后退”是为了

A.发展商品经济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38
11、

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A.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加强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C.强化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有利地位  
D.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52
12、

1956年7月18至19日,铁托(南斯拉夫)、纳赛尔(埃及)、尼赫鲁(印度)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7月20日,3国领导人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这表明

A.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
B.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C.不结盟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
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6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618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380
1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037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180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584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果断的拿破仑把革命事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他认为自己就是革命(即1794年热月9日后被贪婪的资产阶级所扼杀的那次革命),当他这个‘寡头的’民主(一个法国作家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的时候,‘基督教德意志’社会就最终地被消灭了。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会的代表们可能表现出来并且实际上已经到处表现出来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拿破仑入侵德国之举的态度和理由?
(2)对比材料一,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与恩格斯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认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