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 编号:70307
  • 题量:13
  • 年级:九年级
  • 类型:期末考试
  • 更新:2020-03-18
  • 人气:1432

[江西]2014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妖(náo)疲倦重蹈覆(zhé)一代天矫
B.智(ruí)拮据一黄土(póu)格物致知
C.骗(kuāng) 狡黠持之以(héng)歇斯底里
D.恣(shuī)发窘尽职守(kè)断章取意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01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毕业前,九(8)班同学在班长的精心组织下,有条不紊地召开了一场歇斯底里的聚会。
C.“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这个女孩很腼腆,与人讨论问题时,总是温声细语的。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49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3年8月开始,吉安市全民动手,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B.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曾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C.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阅读经典,这是一种很好的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77
4、

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城区东面赣江中的白鹭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站在书院顶端,只见江流浩荡,令人心旷神怡。
①风月楼高三层,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②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吉州太守江万里在此建立白鹭洲书院。   
③书院兼为县学,经历代修葺扩大,古迹犹存。
④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并称江西三大书院。
⑤白鹭洲形状如梭,因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A.⑤②③①④ B.②④①③⑤ C.⑤②④③① D.②⑤④①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91
5、

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夕阳像个贪杯的汉子,红着脸向后山倒去,霎时,     ①      ;山峦、田野、屋舍     ②    ,揭开它还可以看见一个红色的梦似的。这红彤彤的景致煞是可爱,绝不亚于七仙女织就的锦绣。   

A.①西边的那半边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②仿佛披上一层红红的轻纱
B.①西边的那半边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②仿佛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C.①西边的那半边天犹如燃烧着的火一般②仿佛穿上一件金色的外衣
D.①西边的那半边天好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球②仿佛穿上一件红红的外衣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382
6、

对下面语段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A.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气魄极大,意境萧疏。
B.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线条和笔力强劲,风格独特。
C.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D.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意境萧疏,技艺高超。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771
7、

阅读下面古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①山光:山上的阳光。②池月:池边的月色。③开轩:开窗。④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⑤恨:遗憾。⑥感此:有感于此。⑦终宵:整夜。⑧劳:苦于。
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绘了夏夜南亭纳凉的愉悦,抒发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
B.前四句叙述余晖西落、池月东升的夏夜,诗人解散头发,打开窗户,在幽静宽敞之处躺卧着乘凉。
C.五六两句,从嗅觉与听觉的角度写纳凉所得的爽快感受,阵阵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滴滴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
D.后四句写夏夜南亭纳凉的遗憾与内心的苦楚。想弹琴,没有知音来欣赏。良宵美景,老朋友辛大却整夜不来共享。

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日落月升,写得很有动感,尤其是“忽”“渐”两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B.三、四两句中的“散”“闲”两字,是顺手拈来的词语,不含言外之意。
C.七、八两句,巧妙地镶入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典故。暗示诗人与朋友辛大之间的知音关系。
D.结尾两句交代作诗缘由,抒发了对辛大的怀念之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 题型:18
  • 难度:中等
  • 人气:2140
8、

阅读下面文言文。
琐记为公
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也。(明·陆容《菽园杂记》)
【注释】①公:指周忱(1381~1453),字恂如,号双崖,今江西省吉州区人。明朝大臣。著有《双崖集》。②册历:记事簿。③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④漫:随便。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A.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B.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C.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D.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        )    (2)书(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文中哪句话体现了“民”有诈?(用原文语句回答)
周忱是明代的理财名家,其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 题型:45
  • 难度:中等
  • 人气:288
9、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背灼炎天光。
酒困路长惟欲睡,                   
了却君王天下事,                   
                   ,西北望,射天狼。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
古诗词中,戍边作战是一道悲壮的风景线。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壮志,我们可以体会到范仲淹“                          ”(《渔家傲》)的思乡之情和为国建功之志。

  • 题型:42
  • 难度:较易
  • 人气:996
10、

阅读下文。
水波卖牛(文/朱雪)
水波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起来。就在几月前他还把种地致富、当村干部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几月后,他觉得呆在我们山里没什么前途。似乎我们的生命都是天给的,人的命怎么可以掌握在天的手中呢。他年轻的心是奔腾着的,渴望大世界,而村子是狭隘的,呆板的,呆的时间久了,只依赖村子,没啥知觉了。他要挣脱。他想离开。
因此,第二年,水波已没把种彩色苞谷放在心上了。第二年,除了我家留种了一部分。其他的彩色苞谷,水波说服我爹我妈,都分给了我们村里的其他人家。村里其他人家耕种是图个新鲜,没人把它当回事。
水波又捡起了“读书梦”。我爹说如果他实在想回学校继续读书。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让他去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水波真的赶牛去卖。
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正是初秋时节,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耔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走。
牛又是一声长哞。
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觉得不能卖,就决定不卖了。水波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它从屠刀下重生了一次,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禁不住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牛站着等水波。
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已赶着牛回到了梅花塘。
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他不信命,他的一颗渴望驰骋的心是什么也拴不住的。他向往一片广阔的天地。任凭自己只是一只丑陋的山鼠,什么能够阻止他对山外生活的想象?没有。 (选自作者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说开篇“水波的情绪变得不稳定起来”,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中划线处描写了秋天田野的情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
文中牛的三处“长哞”原因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水波开始为什么要卖牛?最终为什么又决定不卖了?请简要分析。

  • 题型:4
  • 难度:较易
  • 人气:419
11、

阅读下文。
你不中国式过马路我看看(文/岳伍)
2012年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调侃,引发各方民众热议。这本来是个解决红绿灯设置不合理问题的良机,但是来自中新网的报道说,交警专家称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绿灯设置无关。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时候。走斑马线,看红绿灯。正因为选样,很多人都有过太多被堵在路一边。好一会儿过不去马路的经历。而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看见没车就过,往往早就过了马路,该干啥干啥去了。大家不认同一大堆人闯红灯过马路,因为这是不遵守规矩,侵犯了他人权益,耽误了他人时间。但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被堵,权益被侵犯,时间被耽误,就应该了?如果那些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都像大家这样迂腐,统统被堵,就应该了?
记者赵晔娇说:“家门口正是浙江省杭州市南北主干道之一的上塘高架。每次过马路总得一路小跑,因为十几秒的绿灯时间,也仅仅只够我较为从容地走到马路正中央”。这种留给行人绿灯时间太短,不足以让行人从容过马路的现象,绝非是杭州的特产。而是中国城市的通病: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哪位对此有异议,不妨到自己所在城市或者就近城市实地考察考察,看看交通管理者留给行人的绿灯时间是否很短。依笔者浅见,有的绿灯设置已经达到“竞走级别”“百米健将级别”,好似那个绿灯是专门为竞走运动员、百米赛跑运动员设计的。
留给行人的绿灯时间太短,是造成行人能结伙过就结伙过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行人绿灯亮起时段,常有左拐、右拐车辆风驰电掣,汇成车流,源源不断。这也是造成行人不耐烦,能结伙过就结伙过的一个重要原因。君不见,那些左拐、右拐的车辆,大多数并不礼让行人,而是把自己当做武器,逼退行人!行人绿灯,却同时允许车辆左拐、右拐,拦住行人去路,这当然也与红绿灯设置有关。站在行人角度看,那种带箭头的红绿灯,就比不带箭头的红绿灯要合理些。
“实现文明行走需要的还是行人与驾驶员‘各行其道、各行其时’,减少相互间的干扰,既提高安全性,也提高通行效率”。交警专家如是告诫行人与驾驶员。“各行其道、各行其时”是不错的,问题是,假如我们的城市建设、交通管理,就给了车辆太多的道,给了行人太少的道;给了车辆太多的时间,给了行人太少的时间,从正义的角度看,行人用抱团组队、集弱成强的方式,“夺回”本当属于他们的道路、时间,不是也很应该吗?当然,他们若能通过程序,“夺回”正当权益,那是最好的。这就需要人们看到中国式过马路的无奈性、被迫性和合理性,需要专家学者设身处地为行人考虑,修改既有规则。
敬告那些嘲笑中国式过马路的人士,请收起你们的优越感。有本事从今起,从你们的爱车里钻出来,当上十天半月的行人,看看你能否做到,从不“凑一撮就走”,从不见缝插针过马路,从不违反交通规则。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列举“杭州市南北主干道之一的上塘高架红绿灯”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逐层批驳“中国式过马路与红绿灯设置无关”的?
纵观全文,你赞同本文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为了改变中国式过马路。请你提出三条措施或意见。(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

  • 题型:4
  • 难度:中等
  • 人气:2030
12、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它遍布城乡,滋养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庐陵文化吧。
下列“吉安历史文化名人”中,你认为谁最具影响力?请推荐一位并简要说明理由。
备选名人:刘沆 欧阳修 杨万里 文天祥 曾安止 刘辰翁 胡铨 解缙 罗洪先 杨士奇 周忱 
示例:我推荐周忱,他是我国明代理财名家,他首创“平米法”,设“济农仓”等,对朝廷增加财力,百姓安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推荐                                                             
作者赖卫东在《吉安人民广场赋》中深情赞颂了吉安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下语句均选自该赋,请给下列①②句分别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对偶句(只需填字母)。(2分
①喷泉飞作凌波仙,(            )。②护信念旗帜凌空,(               )。

A.广场融人有声画 B.尽现杰域之雄浑
C.水幕幻映画中人 D.张扬人文之韵美

E.美景揉成无字诗      F.铸红色经典华章
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请你为秀美吉安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 题型:3
  • 难度:中等
  • 人气:1575
13、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超速,不逆行,这是马路上的规则;爱护公物,爱护卫生,不乱折花草树木,这是公园里的规则;评比细则,课堂纪律,各项班规,这是校园的规则;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有规则;虚拟世界里,各种游戏有规则……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规则编织的生活网中,或许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或许发生过一些值得思考的事,或许有些规则本身就值得反省……
请你以“规则”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题型:20
  • 难度:中等
  • 人气: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