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12-03
  • 题量:18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浏览:984

湖北省黄冈市高三3月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1、

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28
2、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42
3、

古代希腊民主和现代民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希腊文明的所有成果都是在

A.剥夺了非公民权益以及女权的条件下取得的
B.剥夺了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C.剥夺了妇女、奴隶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D.剥夺了穷人参政权益的条件下取得的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27
4、

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颁布,表明德意志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马克思却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主义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德意志

A.国家元首是皇帝
B.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
C.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D.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75
5、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D.人的地位与作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808
6、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 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25
7、

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84
8、

美国19世纪中期后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并提出了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还没有完成在北美大陆的扩张
B.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其殖民扩张威胁美国
C.美国忙于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扩张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时实行排他性的殖民主义政策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61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下列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A.英国 B.日本 C.德国 D.法国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02
10、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93
11、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09
12、

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46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遣成水源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 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817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461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855
16、

(1 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十六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反映在政治上的共同要求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些民主思想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053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自1939年9月17日苏联出兵波兰一直到1941年7月,波苏之间不存在正式的外交往来。苏联驻英国大使迈斯基也“从未同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或他的政府部长们打过交通。”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6月23日西科尔斯基向波兰国内发表广播讲话,表示愿意恢复同苏联政府的外交关系,要求苏联政府释放被监禁在苏联的波兰人。7月30日波兰政府同苏联在英国签订了《波苏条约》,规定,苏联政府同意在其领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这支军队在行动上隶属苏联最高统帅部,波兰军队可派一名代表参与其中。   
材料二  1941年8月12日,苏联签发针对波兰人的大赦令,被监禁的波兰人陆续获得自由,他们成为即将组建的波兰军队的人员主要来源。但波兰军队武器粮食供应不足,缺乏军官,波兰军队所处的困境和苏方所采取的“消极”立场,促使西科尔斯加紧实施早已有之的从苏境内撤离这支军队的想法。英国也积极支持波方的撤离行动。但是,斯大林明确反对“我明白英国有许多事情需要波兰士兵去做。……英国需要你的士兵。”最后斯大林还是同意“两三个师可以离开”。
波兰军队的撤离,是由于其在苏联境内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其背后则是波苏两个民族之间历史上形成的积怨,相互猜忌,甚至相互仇视。同意在苏联领土上组建一支波兰军队,完全是斯大林对西方友好姿态的展现,是由于政治上的考虑,是企图获得来自英美援助的权宜之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阶段的波苏关系实质就是英苏关系。西科尔斯基签订波苏条约是“得到英国政府继续支持的唯一出路……。”英国政府之所以牺牲波兰的利益,是基于它的战略考虑,战时加强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共同打败轴心国;战后与苏联一同对欧洲秩序做出重新安排。
——摘编自耿志《1941年至1942年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与撤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兰军队在苏联组建和撤离的原因。
(2)简要说明从波兰军队在苏联的组建和撤离折射出苏联、英国、波兰三国之间怎样的国家关系。
第一问,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333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编者按:历史上朝代的兴衰更替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是统治者维护和巩固其统治的有效策略。作为清朝统治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后金的建立者)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也正是这一点,努尔哈赤稳定了政权,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国,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和人关打下了基础。)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令诸臣勿得隐匿有宜大汗之政的贤者,多次申明“择贤而识者任之。”《内阁藏本满文老档》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言:“为国之道,以何为贵?在于谋事公信、法度严明也。其弃良谋、慢法度之人,无益于此道,乃国家之鬼崇也。我之所言,岂能尽是,倘有不当,勿顾情面。众人之见识,尔诸子及众大臣当直陈之。”在众贝勒的上谕中他进而阐释:“凡贝勒以忠诚事君,奏对之间,无有大于尽言规谏者,贝勒既尽规谏,非忠直之人也。进谏者,凡应奏之言,有闻即以入告,则治道有不裨益者乎!”
——摘编自《内阁藏本满文老档》
材料二 《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努尔哈赤明确要求,“凡人处世之道,公忠体国,以公为贵。……为君者,能以至公乏心,克勤于国,俾其安辑,则天锡丕基,能永享矣。”“人能常怀远虑,容受直言,以公忠之心,勤劬效力,以事其上。则卑者可尊,疏者可密”。万历四十三年十二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说:“尔诸大臣,勿日缘何舍亲而举疏,勿论家世,视其心术宽大则荐之,不拘血统,视其才德而举之为臣。凡为治政,其有一技之长者何处有之,倘有堪以辅政者,亦可荐之。”正所谓:“有善于征战者,即宜用以征战,不可私事驱使。若机密之地,必择谨慎端方者处之;辞命之任,必择言论敏达者委之。凡有任使,俱因人酌用可耳,皆随才器使。”“凡有贤才、可任国政者,任贤使能,知之,勿隐。国务殷繁,必得贤才众多,量能授职。一偿治国之兵,经理乏才,何以济事。故勇能攻战者,宜令治军;才优经济者,宜令治国”。
——摘编自《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努尔哈赤的人才观和用人策略、用人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努尔哈赤用人策略的作用。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