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限时集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94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34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47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 )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
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
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10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61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工业化 | B.科技现代化 |
C.政治民主化 | D.国防现代化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15
严复在《原强》中称:“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为此,晚清知识界提出了(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C.新民强国的政治主张 |
D.革命与民主共和的思想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22
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
B.实行民主共和 |
C.反对专制统治 |
D.反对民族压迫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94
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
A.驱除鞑虏 | B.创立民国 |
C.平均地权 | D.扶助农工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18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82
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但是民国八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 新大陆游记》,正式宣布科学破产,开始埋首整理国故。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法国大革命的冲击 |
B.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
C.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 |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88
梅光迪说:“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惟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征服地位。欧化之威权魔力,深印入国人脑中,故凡为‘西洋货’,不问其良否,即可‘畅销’。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矣。国人……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时髦举动,为戈名邀利之捷径。”以下事件与上述说法相符的是( )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8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
王韬的主要活动 |
1849年 |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
1862年 |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往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
1867年 |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
1874年 |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
1879年 |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
1886年 |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
1894年 |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弛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夸弛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