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11-24
  • 题量:18
  • 年级:高三
  • 类型:高考冲刺
  • 浏览:1328

山西省高三高考考前质监文综历史试卷

1、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17
2、

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28
3、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97
4、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11
5、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29
6、

下表是1949~1955年国家对私营工业企业的加工订货情况。这反映出

年份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加工订货占总产值(%)
11.88
28.83
42.71
56.04
61.84
78.53
81.69
自产自销占总产值(%)
88.12
71.17
57.29
43.96
38.16
21.47
18.31

A.私营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
C.国家逐步加强对私营工业的控制     D.私营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49
7、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曾颁布敕令:“今后凡昔里尼省(位于希腊)内希腊人彼此之间发生争执时,除涉及死刑的重大刑事案件须由总督亲自审理或委派专门陪审法庭审理判决外,其他一切案件我意均交希腊籍陪审员办理。除非有任何辩护人或被告要求罗马人担任陪审员。”这一敕令

A.有利于维护帝国统治 B.使希腊人实现了自治
C.最终完善了罗马法 D.使希腊人与罗马人权利平等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32
8、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D.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50
9、

1796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词中说:“我已经提醒你们,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这反映出华盛顿

A.预见到美国地域矛盾的危害 B.认为南北分裂迫在眉睫
C.深受美国两大政党的排挤 D.主张民权应有宪法保障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06
10、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社会被分化为工人和资本家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19
11、

1926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 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98
12、

据《国际条约集》(1948—1949)记载:“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这说明当时的经互会

A.让中国渡过经济难关 B.有利于欧洲一体化
C.逐渐发展为华约组织 D.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52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
——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2002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支出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  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  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783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凯末尔改革大事年表

年代
事件
1922年11月
大国民议会宣布废除素丹(君主)制
1923年10月
宣告土耳其为共和国
1925年11月
议会通过法令,号召全国采用礼帽和便帽,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
1926年
大国民议会颁布民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不久又宣布废除各级宗教法官
1928年8月
宣布采用拉丁字母以取代阿拉伯字母
1933—1937年
实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4年6月
大国民议会通过采用姓氏的决定,改变土耳其人以往有名无姓的习惯。同时取消象征封建等级的旧称号和头衔(如帕沙),而代之以贝依(先生)、贝扬(女士)等新称呼。凯未尔带头放弃过去头衔,接受大国民议会授予他的姓——阿塔图尔克(ataturk,土耳其之父)

——摘编自毕健康《凯末尔世俗主义改革之反思》等
材料二 至1938年11月10日凯末尔去世时,新土耳其已经确立。诚然,这种“新”仅具有广度而不具有深度。农民构成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墨守其古老的穆斯林的思想和习惯。但另一方面,统治这个国家的新的杰出人物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方面已欧化。许多农民也已大大改变,同政府建立了过去几个世纪中从未有过的友好关系。土耳其较之其他穆斯林国家,已在一个大得多的程度上成为钒末尔所设计的“现代国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凯末尔改革的作用。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808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全文共63条。第1条规定,教会享有自由选举教职的权利。第2条规定,国王的直接封臣继承封土时应蚋继承金的数额。第12、14条规定,这些人(指封臣)在何种情况下应纳协助金和盾牌钱,并说明如无他们同意,不得再额外征收。第13条保证给予伦敦及其他城市以自由。第15、16条规定,不得向他们(指农民)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及强迫服军役。第39条规定,“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第34条规定,今后不再发出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视的令状,以免使封建主的此项司法权利遭受损害。第61条规定,组织25个大封建主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他们在发现国王有违反情况时,可使用各种手段包括武力在内胁迫他改正。
——《自由大宪章》
材料二
1.凡年满二十一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囚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2.秘密投票——以保障选民运用其投票权利。
3.国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
4.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5.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6.国会每年改选——此系防止发生贿赂与恫吓事件的最有效办法,因为七年一次的改选可能使某选区被收买(即使采用秘密投票)。但每隔十二个月收买选区一次(在普选制度下)恐无人有此财力;而且议员的任期既为一年,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公然违抗和出卖选举他们的人。
——《人民宪章》(1837年)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自由大宪章》与《人民宪章》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英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764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民二年(1913年)以来,梁公士诒虽非身当外交之冲,然实隐持外交大计。欧洲大战忽起,各国因地理与利害之关系,纷纷加入,或合纵、或连横。当民四年,各国驻华公使力劝我国最高当局参加世界大战,并以利害相诱抉。斯时情势混沌,孰得孰失,何去何从,极难分辨。且事关中华民族之兴衰,未易于孤注一掷,以贻民族无涯之戚。设中国永不参加,则战胜国所得胜利品,势不分予中国;设中国明予参加,则无船无械无饷,终至参而不战,必受各国责难。于是梁公决定明守中立,暗事参加……
——白焦《世界大战中之华工》引梁汝成语
材料二 “一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在中国政府和协约国政府的安排下,背井离乡,驰援欧洲战场。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抵达欧洲后,华工立即被送往战况最为紧急的法、比前线,交由英法军队支配,另有约一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并有少数华工被送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在工作安排上,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但中国参战后,华工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则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
……但凡战争所需,(华工)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生活供应、疾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和剥夺着这些中国青壮的生命。……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华工一般都是多才多艺而且适应性强大”。在对所有外国劳工进行正式评估之后,英国陆军部队认为“华工是所有外国劳工中最优秀的……大多数劳工都能熟练地工作或者说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而且他们一直都在铁路、兵工厂和坦克车间高效率地工作”。
——摘编自张建国、张军勇《“一战”华工的足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梁上诒在“参战”问题上主张中国“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参战的有关史实。战后中国并未享受到战胜国的待遇说明了什么问题?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1506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芙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