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师推荐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刘邦建立汉朝后,命陆贾著述秦亡之理,以之为戒;又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刘邦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无为而治天下 | B.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C.稳定专制统治 | D.实践民贵君轻理论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01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07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随着朝代的更迭,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不断调整。下列选项反映了中国古代地区行政区划变化的是( )
①西周分封制 ②秦朝区划图 ③唐都长安城 ④元朝区划图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78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
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
地 区 |
唐 |
五代 |
北宋 |
南宋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北方小计 |
40 |
6 |
28 |
|
6 |
14 |
5 |
11 |
10 |
南方小计 |
17 |
10 |
27 |
74 |
|
|
2 |
78 |
88 |
(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
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
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2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78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了他们的饭碗。”这个时代
A.依然实行分封制 | 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 |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 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74
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消灭六国 | B.制度创新 | C.修筑长城 | D.严刑峻法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43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复杂深奥)。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随意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原理”是指分权制衡原则
②“秦之定制”奠定了后世的基本政治格局
③作者认为“后世”的官制没有创新
④作者于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②③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7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重点发展以属文笃策为主的进士科,降低以背诵典帖经书为主的明经科。
——《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唐]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