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频考点与最新模拟专题 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96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22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432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68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85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51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28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 B.流民问题严重 | C.土地兼并缓和 | D.自耕小农衰退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06
(2013·浙江卷)16.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第15题图
A.经济地位优越 | B.政治地位低下 |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53
(2013·重庆卷)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87
(2013·重庆卷)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 B.中国最早的纸币 |
C.国家发行的债券 | D.兑换货币的凭证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57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5
(2013·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71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 B.增加赋税收入 |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 D.保护小农经济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36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91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41
下图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68
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52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32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
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45
(2013·福建卷)《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89
下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
A.秦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623
(2013·北京卷)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 B.元末明初 | C.明末清初 | D.鸦片战争时期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9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95
(2013·北京卷)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
东汉后期 |
唐朝前期 |
黄河流域 |
765 |
669 |
长江流域 |
342 |
611 |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 题型:32
- 难度:中等
- 人气:358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27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9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265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17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00
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57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477
如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 )
A.铁器 | B.玉器 | C.瓷器 | D.漆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28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825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不事生产 | B.不尊儒术 | C.不敬宗族 | D.不纳租税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921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 | B.维持社会等级 |
C.重义轻利 | D.重农抑商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84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25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77
(2011年福建省文综14)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735
(2011年福建省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宝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
C.百姓皆重农抑商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501
(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2)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599
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 B.注重精耕细作 |
C.尚未推广牛耕 | D.雇佣关系盛行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758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252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616
(2013-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复习质检)
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743
著名历史学家周宝珠在他的一篇经济学论文中说 “(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材料中的“新事物”指的是
A.街市 | B.瓦肆 | C.夜市 | D.草市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69
北宋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 B.雇佣式经营 | C.田庄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13
《宋刑统》:“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依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食材以肉类为主 | B.重视食品安全 |
C.制裁强行买卖行为 | 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643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游历临安(今杭州)后,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在临安城,他能够看到
A.穿着棉布的市民 | B.阅读《三国演义》的文士 |
C.吟唱京剧的艺人 | D.违反“海禁令”的囚犯 |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1553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私有制 | B.经世致用 | C.重本抑末政策 | D.资本主义萌芽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30
(2013-2014年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文综)
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关中)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072
(2013-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高三第二次质检文综)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这个过程体现了
图1 图2 图3
A.经济形态的变革 | B.耕作方式的变化 |
C.工具材质的革新 | D.灌溉动力的改变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07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858
“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93
(2013-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高三二诊文综)
通过分析下列三幅地图,可以看出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A.闭关锁国的政策 | B.人工运河的开凿 |
C.政治中心的变化 |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67
据《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介绍,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材料折射出的商业理念是
①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顾客
②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
③客人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细致
④要提高道德素质,公开进货渠道
A.①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②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40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B.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472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 B.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C.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52
下列有关《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②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③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④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965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市舶司,为掌管海外贸易征税、管理外商及收购舶来物货的官署),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据此可知宋代
A.外贸收入用于国计民生 | B.外贸税收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
C.市舶事务需要专人掌管 | D.广州成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647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B.中国瓷器业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市场 |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382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981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
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
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
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81
下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 |
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42
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941
(2013-2014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材料一 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享有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在各种行业上,压迫贫者,必然使富者的垄断成为制度。富者垄断行业,就能获得极大的利润。
——摘自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亚当·斯密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持什么观点?据材料一归纳其所持观点的原因?
材料二 纽伦堡的一个制针匠可能要依次完成20种操作,而在英国,将近20个制针匠同时进行工作,每一个人只从事一种操作,后来,这20种操作根据经验又进一步划分、孤立,并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不同的阶段过程由时间上的顺序进行变成了空间上的并存。因此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提供更多的成品。
——选自《资本论》第十二章
部分国家颁布专利法和成立证券交易所的时间表
项 目 |
荷兰 |
英国 |
美 国 |
日 本 |
颁布专利法的时间 |
17世纪初 |
1624年 |
1790年 |
1826生 |
成立证券交易所时间 |
1609年(阿姆斯特丹) |
1698年 |
1792(纽约) |
1878年(东京)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西欧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工业革命的发生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论证。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895
(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五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密度图 清嘉庆二十五年人口密度图
比较以上两图,提取两项有关汉至清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905
(2013-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五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四五世纪,中国的丝绸已辗转来到古希腊城邦。张骞出使西域看到了转口来的中国产品:蜀布和邛竹杖。唐代的对外贸易以海上贸易为重点,海陆各国皆以进口中国丝绸产品为荣贵,制茶成为一门新兴的手工业,茶叶在边关互市中成了重要商品,奠定了以后茶叶大量出口的基础。南宋初年,外贸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宋代的出口商品中以丝绸绢帛为首位。东起日本,西至欧洲皆有宋代钱币和陶瓷的出土。制瓷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明清时期曾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商民出海贸易,由广州十三行为代表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统治者坚持朝贡贸易体系,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凭借夺得的特权,以通商口岸、租界为据点,以“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为护符,加紧向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得清朝对外贸易发生了巨大变化。1843年至1895年,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占70℅至80℅以上;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占80℅。在出口商品方面,虽仍以丝茶为主,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茶的出口受到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的竞争而大为减少。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后,致力完成现代海关建制,提高关务行政效率,剔除传统上的各种陋规。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王韬等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和“翼护”对外贸易商人的“利权”思想。《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先后设立外务部和商部,并陆续派遣领事分驻各国,经办对外贸易有关事务。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555
(2013-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复习质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1927
(2013-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 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9 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 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739
(2013-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
(25 分)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永恒主题,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音:cuan意:烧火煮饭) 者不知其几。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若使倾财而委之沟壑,则奢可禁。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揖《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
材料二 随着城市的发展,实际工资的上涨,与之并行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在19世纪80、90年代,使得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 世纪50 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 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 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摘编自[美]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陆楫的消费观,(12 分)并概括指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欧洲工人阶级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消费社会”兴起的条件。(5 分)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1427
(2013-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 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604
(2013-2014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 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 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342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3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年份 |
人口数(万) |
全国耕地面积(亿亩) |
顺治末(1661) |
5720 |
5.2 |
康熙二十年(1681) |
9000—10000 |
5.9 |
雍正六年(1741) |
14341 |
8.9 |
一一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部分国家人口变化(百万)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1500 |
4 |
16 |
12 |
1600 |
6 |
20 |
20 |
1800 |
16.3 |
27.5 |
29.0 |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人口七、八千万,英国群岛只有400万。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这一段时间共有10位名人,都是欧洲大陆的,没有一人是英国群岛的。在1500年之后,英国人口快速增加,其后影响世界的名人中英国却有17人(如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人牛顿),从英国独立出来的美国有8人,而传统的欧洲人口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分别只有8人、9人、3人。
——摘自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1)材料一折射了哪些信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以来英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和英国应对人口变化的根本出发点。分析近代以来英国人口变化与文化名人辈出之间的关系。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56
(2013-201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嘎尔尼对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及其高级官员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他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他的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中国被迫融入全球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以外部力量的注入和政治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 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世贸组织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的演讲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是如何“进入全球市场”的?
- 题型:36
- 难度:困难
- 人气: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