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编号:77843
  • 题量:16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更新:2021-11-16
  • 人气:1346

山东青岛市高三4月自评文综历史试卷

1、

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169
2、

观察下面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图片,通往公民大会的交通禁行标志的含义是指

A.不得携带家禽入内
B.妇女、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
C.老人和孩子禁止入内
D.不受人民欢迎的贵族不得入内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30
3、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中朱熹认为历史发展动力的实质是  

A.天理 B.儒家的伦理道德
C.宇宙 D.人本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12
4、

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 。这些景象说明

A.当时这些地区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兴盛、市场也具有了可观的规模
B.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呈现出明显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手工业城镇A;
C.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
D.商人地位大大提高,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42
5、

他有“西方的孔子”之称,马克思评价他是“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下列选项属于“他”的言论的是

A.“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
B.“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C.“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
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题型:1
  • 难度:容易
  • 人气:2024
6、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66
7、

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1306
8、

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046
9、

下图是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16世纪手工工场             19世纪工厂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A.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C.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题型:1
  • 难度:较难
  • 人气:938
10、

对英国福利制度的解释,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史实
结论
A
提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观点
寻找到英国名目繁多的福利制度作证据
B
二战后,英国在铁路、电力等领域实行国有化
得出英国的福利是公民的社会权利的观点
C
查到“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的一手史料
得出英国是“福利国家”的结论
D
查到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的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一手史料
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在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28
11、

某小组正在讨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题报告,提到“一超多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等关键词。他们的研究课题应是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两极格局的瓦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13
12、

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 ……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 题型:36
  • 难度:较难
  • 人气:1375
13、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帮
经营理念
存在时间
徽商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明中期至清中叶
晋商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明代洪武间至民国时期
福建
自强不恧,爱拼会赢
明嘉靖至民国初
广东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明嘉靖末至今
山东
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明末至民国前
宁波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明末清初至今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617
14、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以来,埃及、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埃及、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349
15、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
材料二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说)华盛顿将军在8年后树立了一个自愿退休的榜样,我将追随他,能够有更多的先例,就会形成一种惯例,从而使那些妄想延长任期的人无计可施。
——邓博尔《杰斐逊政治著作选》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杰斐逊哪些思想观点?
(2)据材料二对杰斐逊作一个简短的评价。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874
16、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方法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字数在120字左右。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