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九年级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古诗词名句默写。
(1)逝者如斯夫, 。(《论语》)
(2)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3)东边日出西边雨, 。(刘禹锡《竹枝词》)
(4)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 ”以新颖传神的比喻将塞外雪景生动地展示读者的眼前。
(6)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 ”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情怀。
(7)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写出一联表现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名句: , 。
- 题型:42
- 难度:容易
- 人气:92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健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让我们患上了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里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欣闻不少地方中考、高考语文成绩的比分在提高,这是 (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之举,学好汉语当从孩子抓起。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标注正确读音。
(1)追根溯源 (2)咬文嚼字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写在规定处并订正。
(1)错别字: 订正( ) (2)错别字: 订正( )
概括括号中对词语意思的解释,在空白处填写相应的成语。
- 题型:0
- 难度:容易
- 人气:1462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社区管委会向居民们发出了垃圾分类投放的倡议。 |
B.“五·一”节期间,县委和政府举行了“最美家乡人”的颁奖仪式活动。 |
C.无论安倍政府如何狡辩,也不能歪曲钓鱼岛属于中国人民的铁的事实。 |
D.当代中学生要努力实践并深入学习“八礼四仪”的条文,争做文明公民。 |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89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文学名著阅读题。
以下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杨二嫂”、“阿长”、“愆太太”等都是鲁迅小说中的劳动妇女人物形象。 |
B.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与猪八戒的“敌我不分”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深刻启迪。 |
C.“误闯白虎堂”、“火烧草料场”、“倒拔垂杨柳”等故事都与八十禁军教头林冲的关。 |
D.《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面对大自然的顽强斗志和巨大勇气成了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象征。 |
阅读下文语段,回答问题。
他已经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生活得有价值呢?又有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呼吸吗?当一名力不从心的旁观者,看着战友们向前冲杀吗?
以上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这一联串的“反问”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其结果如何?
- 题型:43
- 难度:中等
- 人气:50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据扬子晚报报道,今年“五四”青年节,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我们的中国梦·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主题文艺活动专题节目导演组分别从支教、创业、村官、科技、军队、生态保护6个领域选出6位杰出青年,代言“青春中国梦”。我省“状元村官”,石磊名列其中。
石磊,16岁高分考入清华大学,县状元的头衔让众人艳羡;可是他20岁却下基层当起了村官,这又惹来所有人的瞠目。2010年6月,他高票当选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因业绩出色,石磊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他现在还是南京市最年轻的团委副书记。
假如你是校长电视台的记者,在晚会现场对石磊进行采访,你打算提一个什么问题?(50个字以内)
根据石磊的事迹,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理解。(60个字以内)
- 题型:3
- 难度:较难
- 人气:136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欧阳修早年曾作过颖州知州,晚年引退后,即定居于颖州西湖。一组咏西湖的《采桑子》词就写在这一时期。这组词共十首,这首词为第四首。
作者在这首词中巧妙地用一个“ ”字统领全篇,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与《醉翁亭记》相比,一词一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
- 题型:18
- 难度:较难
- 人气:1891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 柳宗元《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 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用“/”号给下面句子标读音停顿(限标3处)。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隔篁竹,闻水声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4)温于玉,滑于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甲文用哪几个字正面描写潭水的特征?还有哪些笔墨从侧面表现这一特征?
甲、乙两段文字都写作者赏水的感受,但心情同中有异。请作简述。
- 题型:45
- 难度:较难
- 人气:142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田岸豆
袁晓赫
井冈山老表把农田的田埂称为“田岸”,在“田岸”上种的豆子称为“田岸豆”。每当早稻秧退黄转青之后,正是种田岸豆的时候。种田岸豆要先育豆秧,育豆秧要选出饱满的种豆,浸泡半工后,豆子便脱去了外衣,露出一个个圆鼓鼓的豆胚。然后,整出一块地,整平整细,将种豆均匀地撒在泥面上,再在豆面上撒一层薄薄的细土,盖上薄膜,周围用泥封住。三天后,豆子发芽把薄膜高高顶起,这时掀开薄膜,让种豆见“日头”。又过三天,豆芽分开两瓣,从中间长出几片肥嫩的绿叶来,就可以移栽到田岸上了。
记得栽田岸豆时,两人一组,我和老表各挑着用灰搅捏成团的“肥料泥”,提着一筢箕豆秧,到大田后,老表用锄头沿着田岸砸出大小均匀间距适当的小窝,我在每个小窝里放一小撮搅好的“肥料泥”,再放好两株豆苗,然后一手扶豆苗一手从水田中捧稀泥糊到豆根上,泥太硬不行太烂也不行,能和田岸土粘到一块就行。田岸栽豆,不是在所有的田岸上栽豆,那样好是好,但人吃不消,主要挑靠村庄近的田岸栽一些,就是如此,“小数怕大算”,如果把所有田岸豆株加起来,换算一下,整个生产队起码栽有七八亩面积了。豆苗蹿得快,栽下不消十来工,田埂上就“垒”起了一道道浓浓的豆叶墙,“保卫”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垄垄的山田更显得生机勃勃。
从豆子栽下到豆子成熟的几个月中,再施一次肥更好。因为栽下时那点灰肥营养已被吸收得差不多了,许多长出的须根暴露在外,补充肥料,能使豆株结豆时长势更良好。据说,关北(包括小通)田岸种豆,历史悠久,有说是清乾隆年间,有说更早。它的好处是既节省土地又能保证豆株的水分供给,供给的源头就是水田。
新豆长出来时,不时可拔上几株回家尝尝鲜,那毛豆炒青椒、毛豆炒泥鳅等家常菜,可是城里人想吃都吃不到的菜肴。
田岸豆成熟的季节也正是稻谷收割之时。将田岸豆连根拔起,抖去土,摘去叶,一小把一小把绑牢晾晒。十工半月后,找个“日头”最大的日子,把豆荚搬到晒谷席上曝一天,让豆壳自然裂开,黄澄澄的大豆圆鼓鼓的,可爱极了。还没爆出的再棒打手捏,最后用竹筛筛过一遍,那田岸豆成了一箩箩黄澄澄的黄豆了。
(选自《新民晚报》2014年4月19日)
根据文章相关内容,给“田岸豆”下一个定义。
分点概括种植“田岸豆”育秧的过程。
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如果用一个成语概括种植“田岸豆”的好处,这个成语可以是 。
- 题型:4
- 难度:较难
- 人气:84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伺母日记三则
余秋雨
甲、2012年11月18日
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几个早已安排的课程,也只能请假。对方说:“这门课,很难调,请尽量给我们一个机会。”我回答:“也请你们给我一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母亲。我这门课,没法调。”
妈妈已经失去意识。我俯下头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按照电视剧的模式,她的眼角会流出一滴热泪,但没有。妻子说,如果真有眼泪,证明妈妈还很清醒,而这种清醒就是痛苦。作为子女,千万不要对老人作最后的情感索取。
我终于打听到了妈妈的最后话语。保姆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就咧嘴大笑。笑完,彻底屏蔽。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米粉粒子,妈妈儿时吃过。在生命的终点,她只以第一食品和最后食品来概括一生,然后大笑。这便是禅。
乙、2012年11月20日
妈妈好些天已经不能进食,用“鼻饲”的方式维持生命。我妻子定时用棉花签蘸清水湿润她的嘴唇。从她小小的嘴,我想起,她一辈子最大的事业,就是在一个个极端困难的灾难中,竭力让全家那么多嘴,还有一点点东西吞咽。这个事业,极为悲壮。
1962年经济稍微恢复,我还因饥饿浮肿着,有一天妈妈要我中午放学后到江宁路一家极小的面店去。那儿开始有不凭粮票的汤面供应,一人只能买一碗,8分钱,浮着数得出的几根面条,但是,排队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队伍长到半里路。我放学后到那里,妈妈已经端着一碗汤面站在那里等我。
妈妈的右手在输液,我一次次摸着,还是温热的。“文革”中,我爸爸被关押,叔叔被害死,全家顿失经济来源,我还在学校受造反派批判,已经没钱吃饭。那天妈妈来了,叫着我的小名,就用这只右手握着我的手,我立即感觉到,中间夹着一张纸币。一看,两元钱。
很快,我通过侦查,实地看到了这钱的来源。妈妈与其他几位阿姨,到一家小工厂用水冲洗一叠叠铁皮。她们都赤着脚,衣裤早已被水柱喷湿,那时天气已冷,而那铁皮又很锋利。洗一天,才几毛钱。上次她塞在我手里的,是她几天的劳动报酬。想到这里,我又用手,伸到病床里,摸着了妈妈的脚。
丙、2012年11月22日
蔡医生询问我妻子,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的结果能让意识恢复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二个星期。”妻子说,要与我讨论,但她已有结论: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我的意见就是妈妈自己的意见,这是身上的遗传在发言。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典雅,语言永远平和。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为了体面,她宁肯少活多少年,哪里在乎一、二星期?
我看一个人是否体面,标准有几十项,其中有三项与生命的句号有关:一、有没有可能拒绝“残忍抢救”?二、有没有可能在被追悼时只穿平日喜欢的那套服装,而不是统一的“寿衣”?三、有没有可能在生前就拒绝在墓碑上刻写官职?
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考古发掘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加持。我妈妈也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妈妈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了,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选自《党建》2013、1)
日记甲中,两个“这门课”分别是什么意思?
日记乙中,作者回忆了哪两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日记丙中,母亲一生“太要求体面了”,其中的“体面”具体指的是什么?
自选一个角度,说说这几则日记读来令人深深地感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4
- 难度:较难
- 人气:1690
写作
23.请以“ 的心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要求:(1)将文题补充完整后再写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4)书写要工整,不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否则将被扣分。
- 题型:20
- 难度:较难
- 人气: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