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卷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 2021-10-25
  • 题量:35
  • 年级:高三
  • 类型:月考试卷
  • 浏览:503

浙江建人高复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1、

历史文献记载:周初定贵族墓葬列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考古发掘:湖北随县曾侯乙(公元前475年——433年)墓,挖掘出了九鼎。对材料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历史文献记载是可信的,推测考古发掘出的曾侯乙应该是周代某位天子。
B.考古发掘实物是可信的,推测历史文献记载的周初“列鼎制度”是假的。
C.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周天子在战国时期改革了列鼎制度。
D.历史文献和考古实物都可信,推测出战国初曾侯乙僭越了传统礼乐制度。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52
2、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812
3、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11
4、

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 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 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60
5、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
B.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分封制、大一统和郡县制
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21
6、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宗元的目的是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批判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④两种观点恰好相反,所以其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424
7、

“因为如果有价值之人发言并且担任议事会成员,这对于和他们同样的人会有好处,但对大众却没有好处。现在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站出来发言,当穷人发言时,他就会寻求他本人以及和他相同之人的利益。……他们(雅典人)认识到尽管穷人无知而贫穷,而有价值之人出色而智慧,但前者的好意要比后者的恶意带来更多的益处。这样的方式也许不能建成理想的城邦,但却非常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该观点

A.肯定了雅典直接民主制 B.指出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C.说明了直接民主制的封闭性 D.奠定了代议制的理论基础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592
8、

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82
9、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172
10、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②认为法律可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19
11、

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B.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平等性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803
12、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A.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
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75
13、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4
14、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055
15、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的比比皆是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题型:1
  • 难度:中等
  • 人气:2139
16、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53
17、

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的电文: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人满洲,存帝自扰。该电文

A.促成了袁世凯成为首位临时大总统 B.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C.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迫切要求 D.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77
18、

宋教仁在1907年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394
19、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01
20、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19
21、

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515
22、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036
23、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59
24、

“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是某年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来自香港记者的报道。这份报道    

A.评论的是新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证明英国没有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C.反映出英国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无奈
D.有助于研究新中国成立时西方国家的态度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690
25、

下图为1959年主政台湾的国民党“外交部”对其外交人员的指示。这反映出当时台湾当局

A.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B.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放弃了敌视中共政权的立场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72
26、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这封信件

A.写于1944年4月29日 B.说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时期
C.反映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D.不能体现蒋介石的阶级属性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514
27、

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81
28、

2013年12月1日是《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纪念日,《宣言》肯定了台湾、澎湖是“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海峡两岸高调纪念,日本各界选择性“遗忘”。这种现象不能反映

A.中日彼此之间存在认知上的误差 B.中日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认知
C.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发展很重要 D.中日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形成的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1
29、

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2135
30、

“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95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宣传画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对下面的宣传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B.国内“左”倾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前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734
32、

下图是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两副漫画。左幅漫画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并题词“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两幅漫画可以说明当时

A.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 B.农民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
  • 题型:1
  • 难度:较易
  • 人气:1292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简要进程

阶段
演变
萌芽于战国
(1)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2)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
建立于秦朝
(1)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于西汉
(1)实行刺史制度
(2)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于隋唐
(1)实行三省六部制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3)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加强于北宋
(1)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立更戍法;建立禁军
(2)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新发展于元朝
(1)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于明清
(1)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等
(2)清朝前期:设南书房
衰败于晚清
(1)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沦丧
(2)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分出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对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其曲折历程

阶级(或政党)
探索活动
农民阶级
《资政新篇》主张听取社会舆论,由公众选举官吏
资产阶级
(1)康梁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但由于顽固势力的阻挠而失败
(2)民主共和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袁世凯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蒋介石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使共和政体有名无实
中国共产党
(1)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代统治者在哪些领域维护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晚清走向衰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探索的特点,并对这一时期的探索结果作简要评析。(6分)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734
34、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材料三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1429
35、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 题型:36
  • 难度:中等
  • 人气: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