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中等
  • 人气:183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化和读书
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读书成了文化的一种象征。
②文化主要是靠读书来获得的。这是文化史的一个事实。真知从实践中来,也从书本中来。书本是以前实践的结晶,接受书本也就是接受历史的实践经验。大文豪大学者也总是和读书脱不了干系的。
③把读书等同于文化,这成了读书人的一个观念,中国文化史也就变异为一部读书史。读书也就是学习,儒家是很看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         a      。”荀子《劝学》的首句曰:“     b   。”读书学习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时候的读书,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读儒家经典,读圣贤之书。这就使读书的范围比较狭窄了。道家对读书倒是有一种较为达观的态度,语云:“吾生也有涯,    c         ,殆矣。”(《庄子·养生主》)道家不主张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无取的知识,而提出顺天然颐养天年。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互补吧。
④其实,更准确一点说,文化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书本之中,一个方面是书本以外的。书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读书这个词涵盖不了的,也不可用履历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读书的年限来衡量。尤其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论如何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论语》自然是谦虚的话,表示读书不多,只读了半部。不过我从这句话中取它这样的意思,书取一半,而另一半则是事功也就是实践,也就是书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说,中国文化在田野,从这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过去分看重读书,就有了两个偏向。其一,皓首穷经,闭门造车,全然不问世事,不读人生之书。张舜《爱晚庐随笔》曾指责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读字”,“至于体味书中理论而确有所惟开国时三数大儒耳”。读书尚不能明理,“笃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举切名看作惟一的读书门径,走入了历史的狭路和误区。
⑥当然在今天强调一下读书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谚有云:“书比人长寿。”文化是永远的,读书也不会是短暂的。这样看来,文化与读书也将是一个永恒的文明主题。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论语》,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出第3小节a、b、c空格处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第⑥段横线上空缺的文字选择适当的一项(   )。
A.未尝不可却又必须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当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D.是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针对性的
4.根据作者的思路,对本文层次的划分较合适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划线句“中国文化在田野”这一说法,回答问题:
(1)这一说法针对何种观点?(不得超过8字)
(2)作者引用此说表明怎样的主张?(不得超过12字)
(3)加点字“这个角度”指什么?(不得超过12字)
6.对于本文作者阐述的“读书和文化”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读书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渠道。
B.读书等同于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读书史。
C.衡量一个有没有文化要看他有没有读书以及读了多少书。
D.文化靠读书获得,又不限于读书,要结合实践。
E.读书只是获得文化的一个渠道,而实践才是获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强调读书也是文化,未尝不可但必须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对读书与文化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不超过24个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化和读书①中国人向来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