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政治 / 试题详细
  • 科目:政治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中等
  • 人气:128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迅猛发展的经济画卷中,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了各自的经济“神话”,也成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典范。

(1)图c所示地区的企业区位,按投入的要素看,多属于指向型工业;该地区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相当大的份额,同时在国际市场也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优势是    
(2)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图c所示地区商品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请结合意大利发展新兴工业的经验,谈谈该地区应该如何发展乡镇企业。
材料二 浦东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早在1918年,面对这片荒土,孙中山就曾感慨:“如果浦东发展到浦西的水平,那中国就不得了了。”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也表示了同样的期待,“浦东是一块处女地。”1980年初,《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窘境,上海“不就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鸡嘛;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该报道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上到政府高层下到普通市民对改造上海、振兴上海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振兴上海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开发浦东。当时上海官方和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开发浦东至少有两方面意义,一可为上海城市建设探索新路,以老区带动新区开发,以新区带动老区改造;二可作为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窗口,加快上海与世界经济“接轨”。
材料三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浦东开发,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材料四  18年前,浦东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开发区,比深圳晚了10年;开发时,中国正逢经济的重大转折,国际舆论对它投怀疑票;它基础差,与大上海繁荣的外滩隔,却是农田遍布。18年后,浦东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3)结合材料二、三、四,概括开发浦东的背景。并指出开发浦东存在哪些有利条件?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对邓小平“出牌顺序”的理解。
(5)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意义。
材料五我国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的特征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要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温州模式的特征是以个体经济家庭经营为起点,以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核心,以小商品生产为主导。经济学家们认为,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启动期其实是别无选择的。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国有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人才都被本单位锁在笼子里,苏、锡、常地区占尽了上海星期六工程师的便宜,成为上海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而作为海防前线的温州,一无国家投资,二无集体家底,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连弱辐射的光也沾不到。能吃苦的温州人只能选择以家庭作坊和小商品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以离土不离乡的家庭工业和离土又离乡的千军万马闯市场的自产自销方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材料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苏南、温州两个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区其实一直在不间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不适应市场、效益低下的旧模式。在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残酷竞争中政双脱颖而出,形成了新苏南、新温州模式。最近几年,苏南、温州模式被两地人民不断地填充新内涵——都在转向股份公司为主的现代企业,都在努力挤占国际市场份额,都在挺进高科技,二者之间差异趋于淡化、模式趋向同化随着经济转型成为趋势。
材料七2008年l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珠三角地区要与港澳紧密合作、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辐射带动能力进二步增强,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
(6)材料五与材料六中对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7)试分析材料七中《纲要》的要求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