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
材料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时至今日,旱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称之为“最大硬伤”、“明显短板”。现代社会,水利是“重要条件”、“基础支撑”、“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材料四 1934年,毛泽东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强调“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今天,又把水利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定位。
材料五 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六 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
(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请列出论文要点。
(4)有人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凡是认识都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过程。请运用认识论知识辨析这一观点。
(5)据上图信息说明我国粮价变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形成的自然原因。
(6)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