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中等
  • 人气:14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人际交流空间日益扩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也更加频繁。然而,文化的差异性,特别是文化传统差异、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以及对文化意义符号系统、社会关系及其重要性的不同理解等,往往引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问题,造成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如文化焦虑与文化冲突等。为了减少、改变这种“敏感性”和“排异性”,我们需要转换传播模式,注重从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交流入手,即通过日常生活化的交流与互动(日常生活传播化),凝聚共有的“文化记忆”,加深相互了解,培育彼此认同,并以“传播日常生活化”的方式尽量减少异质文化间的直接碰撞,达到潜移默化的“梯度”文化涵化之目的,从而在世界“观念市场”中构建植根于民众的积极的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
所谓“软传播”,是相对于“硬传播”而言的。“硬传播”主要是指大众新闻媒介每日每时进行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治宣传等传播,其带有比较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
“软传播”则是尽量弱化甚至彻底消除传播中的意识形态、政治与宗教色彩,寻求传播中的“去政治化”。对此,本人认为,“软传播”主要是将某些生硬、刻板的传播方式予以“软化”,将传播的信息予以生活化和情景化,重视表达方式的情感与理性诉求的双重协调,注重传播内容的亲和力、震撼力以及鲜活性、新颖性,特别是将某些政治色彩较浓的、容易受到受众自我心理防线隔离的信息通过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予以传播。通过日常化、平民化的表达,化“硬传播”于日常生活之中,实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边缘到中心的“梯度”文化涵化的目的,这便是“传播日常生活化”的实质之所在。可见,“传播日常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传播化”的另一面:前者主要着眼于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变,变“硬传播”为“软传播”,而后者重在实现传播内容的拓展,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纳入传播范围之中。
近年来的一些实证调查也显示,我们历来重视的以一些国粹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由于高度语境化,在国际传播中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难以在其他文化体系的民众中产生较好影响。此所谓“高度语境”,即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明晰地在当前“讯息”中表现出来,而是需要结合语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的传播环境。这说明,只有不断了解、熟悉传播对象的民族性格、思想情况和生活方式等,并深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进行传播,才是国际传播的第一要件。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基于构建积极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的考虑,需要加强“软传播”的力度,发挥日常生活的“甜化效应”,“从日常生活中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国际公众能“触摸到、感知到”,在日常生活化的“和风细雨”之中实现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选自《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困境与传播模式转换》(《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
下列对“软传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软传播”是一种传播模式,着眼于寻求传播中的“去政治化” ,旨在减少、改变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
B.“软传播”是将传播的信息予以生活化和情景化,注重传播内容的亲和力、震撼力以及鲜活性、新颖性。
C.“软传播”重视表达方式的情感与理性诉求的双重协调,在日常生活化的“和风细雨”之中实现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D.“软传播”是为了实现传播内容的拓展,在新闻报道、政治宣传等传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日常生活化的传播。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引发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敏感性”和传播“排异性”问题,造成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如文化焦虑与文化冲突等。
B.“硬传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与宗教色彩,所以生硬而刻板,在国际传播当中不利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C.由于高度语境化,许多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国粹,在国际传播中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一直为其他文化体系中的民众所拒绝排斥。
D.加强国际传播力度,发挥日常生活的甜度效应,有利于构建植根于民众的积极的国家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

“龙”是中华文化图腾,深受国人的喜爱与崇拜,右图是2012年的中国龙年邮票,有西方人认为这条龙“面目狰狞,凶神恶煞”,并因此误解中国龙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用文中内容,谈谈如何向异国人士传播中国文化。

(不超过80字,3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