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较易
  • 人气:2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孟子时代的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墨子认为,儒家的礼乐文化会成为贵族的帮凶,无益于百姓民生。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仁”说。“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宗族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而战争爆发的根源正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待亲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兼爱”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天下就会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与“仁”相比,“义”是针对非血缘宗族之人的关爱。墨家推行“兼爱”,以利天下百姓践行天下大义。而孟子要反击墨家的“非儒”,必须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痛斥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驳斥,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这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由血缘关系决定,而绝不可能来自外部,也不可能依靠推论方式获得。孟子尖锐指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其“兼爱”学说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人。
传统研究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可见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其实并非如此。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就很容易忽略孟子对墨学的吸收与融合。我们可从孟子的祖师子思的五行说中发现性善论的直接来源,但子思与孟子对“仁、义、礼、智”的论述尚有距离。子思是既重外在之行,又重内心之德,德行并重,而孟子已把仁、义、礼、智完全转化为内心之德、人性之善。子思并没有把人性与善画等号,而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由此,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这个至善之源出之何处?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起来即为“天民”,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其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凡此种种,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
(选自2012年3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其实并非如此”理由的说明,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对儒学新贡献的性善论,直接的来源实际上是墨子的“天民”至善观。
B.孟子“仁义礼智”的观点并不等同于子思“既重外、又重内,德行并重”的思想。
C.子思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人性善,但却认为有兼爱的善性之人必定会得到天的佑福。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植根于墨子唤醒的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上。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两家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的分歧是难以弥合的。
B.墨子认为儒家的“仁爱”学说之所以强调血缘宗亲之爱,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待亲的方式对待他人。
C.孟子认为厚葬其亲是源于子女对父母的真爱情感,而非墨者夷之“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的狡辩之说。
D.主张“兼爱”、把他人之父视为己父的墨家,被孟子毫不留情地辱骂为无父之“禽兽”。

结合文本,概括作者认为“儒墨之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理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孟子时代的儒墨之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