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较难
  • 人气:21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先后发表了《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一大批作品。与此同时,不少批评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的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的‘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的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我看来,提倡非虚构写作,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却也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
我们无法给“非虚构”一个相对确切的、有效的界定。非虚构强调“非”,即所写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糊感觉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比如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直接经验的呈现,强调对现实的直面,这就使得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从而构成对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
不少非虚构作品均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讲述农民入城打工的经历,借以呈现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变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一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代,除了努力改变自我,别无他法。可悲的是,即使他们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还是无法在城里扎根,也无法回到故乡。这是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现实,也是许多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母题。
受非虚构强调真实性的驱使,很多作家在讲述这些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往往采用实录的手法,以为只要把所见的一切记录下来就足矣。问题是,单是再现,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不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虚构作品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也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更因为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许多作家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就比较单调。
许多人在肯定非虚构写作时,都有共同的出发点: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当作家们认为自己对现实已洞若观火并获得代言资格时,读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们不过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真空中,是在“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2014年12月12日《文学报》)
下列关于“非虚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是一种叙事原则和写作方法,它强调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许多人对其持肯定的态度,都是基于当前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现状。
B.非虚构作为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概念模糊,是由于其实践者与提倡者在强调非虚构的“非”的同时,又都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的内容。
C.非虚构的很多作品塑造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仍然无法扎根城里,也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民形象。
D.非虚构写作的倡导,有利于纠正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和虚构二者的边界模糊不清,与非虚构写作的部分实践者与提倡者强调非虚构“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有关。
B.着重写实的《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作品曾先后发表在《人民文学》2010年开始设置的“非虚构”栏目。
C.非虚构束缚了写作者的思维,其作品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因而显得内容单调,经不起反复阅读。
D.由于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并且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因此作家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的提倡,可以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
B.很多非虚构作品都是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并常常用实录的手法来讲述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悲苦的现实经历,以此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迁。
C.如果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表象以抵达问题的核心,通过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学作品的力量就有可能持久。
D.若作家们没有深入社会生活,脱离现实,其创作就容易陷入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读者和批评家就会认为他们是没有代言资格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