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随着空气质量的下滑,城市中灰霾天气现象增多,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灰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
去年9月以来,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偏少,且强度偏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集聚,易于形成雾霾。另外,青藏高原南侧暖湿空气活动偏强,使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极其活跃,这股暖湿气流沿西南路径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我国中东部地区,并且能达到北京附近,使这些地区湿度明显增强,容易导致雾霾天气。
专家指出,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中颗粒物(包括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就会迅速下滑。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灰霾天数已超过全年的30%,有的甚至达一半。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监测室高级工程师孙冷指出,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导致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而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灰霾的成因有三:
——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细颗粒物PM2.5对空气能见度的影响更大,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
专家指出,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天气。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对2010年试点城市灰霾监测结果显示,发生灰霾天气时,PM10及PM2.5浓度明显增加,而且细粒子与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细粒子多,则能见度低;细粒子少,则能见度高),这表明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颗粒物浓度增加是气象条件以外,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科学博士谭知还介绍,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人类活动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燃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他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往往会附着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颗粒等大多由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选自《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4年第二期)
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更能降低能见度,对空气能见度的影响更大,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原因。 |
B.灰霾天气状况,与颗粒物浓度密切相关。细粒子与能见度呈明显相关关系。发生灰霾天气时,PM2.5浓度明显增加。 |
C.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工业发展和机动车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所以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 |
D.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化为PM2.5,它们往往会附着工业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
下列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除了气象条件,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取暖烧煤等导致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增加,就会产生雾霾。 |
B.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已处于临界点,对气象条件非常敏感,一旦遭遇不利天气条件,空气质量就会下降。 |
C.灰霾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因素和空气中悬浮微颗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
D.人类活动直接排放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质的燃烧,垃圾燃烧等。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导致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引起灰霾天。 |
B.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低。 |
C.发生灰霾天气时,PM10及PM2.5浓度明显增加,颗粒物浓度增加是与气象条件相关而灰霾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D.空气中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