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较难
  • 人气:14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康德在谈到美的特性时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 感性美中的感性形式总是个别的,因而也是有限的。而人的自由本质总是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人的精神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有限朝向无限的发展过程。通过理性所获得的概念、理念,是一切有限的感性东西的概括,因而也是无限的。这样来看,美之为美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把握无限的、理性的东西。法国17—18世纪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布瓦罗认为,美必须表现人性中理性的东西,亦即普遍永恒的东西,美要创造‚典型‛。西方美学由此进展到属于理性美范畴的典型美。典型美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比感性美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可以吸取西方关于典型美研究的有益成果,但并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西方之后片面地研究典型美,因为西方的典型美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把人的自由精神境界放在超时空、超感性的概念王国,造成了美和自由的抽象性。即使西方现当代美学也反对这种传统审美观的抽象性。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就是这种反传统观点的重要代表。
海德格尔强调,在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的大统一体中,任何一物都是其显现的、出场的方面与其隐藏在背后的、不出场的方面的统一体。审美意识(诗、艺术品)通过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背后不在场的东西,由‚显‛见‚隐‛,进入无穷无尽的隐蔽领域。这就是审美、艺术创造出的令人玩味无穷、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世界。海德格尔对他的‚显隐说‛所作的详细分析,指明了‚显隐‛的审美意识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对象性关系、功用关系。 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显隐说‛,与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隐秀说‛所讲的意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颇相类似。包括‚隐秀说‛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更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亦即通过在场之‚象‛,显现出‚象外‛未出场的境域,从而体味到一种不分人我、‚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这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的美。当今之世,我们既需要‚澄明之境‛的美,也需要‚天人合一‛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包含‚民胞物与‛的思想:‚民胞‛,即人与他人平等互爱;‚物与‛,即物不仅仅是人所使用的对象。这正是针砭时弊之所需、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之所需。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我有时甚至觉得,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 
(节选自张世英《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有删改)
下列对于“美在于声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表明“美在于声色”的内涵式超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
B.声色之美是对人生低级欲望的超越,如果注重于形式、注重于实物,而不思超越,就无美可言。
C.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美在于“自由”,它能解放人的心灵,给人以不受功用欲念制约的愉悦感。
D.“美在于声色”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理性美,就是在感性形式中体现理性概念——“典型”,亦即布瓦罗所认为的“普遍永恒的东西”。
B.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强调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由“显”的东西可见“隐”在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
C.中国传统的“意向说”与“隐秀说”相类似,都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
D.作者并不否认美学应该联系现实,但更强调美要高于现实,认为当代美学应追求以超越功利为本质的具有高远精神境界的美。

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的理解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