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 "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
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