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 人气:98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安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通“弆”( 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食:吃)

D.杖汉节牧羊(杖: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始以强壮出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闸明了“义”重于“生”,在闸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拓展探究。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