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现代文阅读
  • 难度:中等
  • 人气:7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喧闹与幽静

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

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每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

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在清静的房间里,关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

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胧,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潺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增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

⑥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间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

(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

(2)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3)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

(4)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喧闹与幽静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